使用 WordPress.com 設計專業網站
立即開始使用

疫情下中小型教會的出路》發揮創意 線上聚會、禱告、牧養有果效

https://youtu.be/ThZwaUUzF8w疫情中教會的出路|線上牧者特會
疫情下中小型教會的出路》發揮創意 線上聚會、禱告、牧養有果效

線上慶生同樣精彩,超有溫度。擷取自Zoom會議室

 

為幫助中小型教會走出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困境,進而跟上網路化趨勢,張茂松牧師(新店行道會創會牧師)於6月29日再次舉辦疫情下教會出路的進階線上工作坊,提供兒童、青年、多元小組及線上直播不同項目的實作經驗分享。

 

20210629WEIP7

張茂松牧師。擷取自Zoom會議室

 

20210629WEIP5

參與聚會的牧者同工。擷取自Zoom會議室

網路化趨勢是未來社會的樣貌
29日線上工作坊,張茂松牧師開場說,因著疫情緣故,不僅把社會網路化,居家上班、上學,甚至連看病都視訊看診,網路趨勢深深影響各行各業,教會也不例外,即使疫情解封,網路化趨勢已回不去了。以對岸網路、5G通訊發展,虛擬產業夯到不行,2020年企業若數位轉型做得好,營收倍增,譬如YY娛樂平台營收已超過航空公司。
張牧師說,教會的挑戰在於疫情結束後,很多年輕的會眾可能寧願留在線上,不會再回到實體聚會。教會為避免被網路趨勢淘汰,有必要發現線上聚會的長處,並善用網路優點,更多牧養、裝備從兒童到長輩會眾及造就門徒。
對於網路優點,張牧師說,線上聚會非常靈活,沒有距離,簡省交通往返的時間。譬如他的禱讀小組,有馬來西亞的同工,也有美國的同工;網路聚會內容彈性、多樣化,是實體聚會無法達成的,譬如他的大媳婦所屬小組姊妹,精心打扮髮型、奇特衣服,聚會從晚上8點直到凌晨3點,超過實體聚會的想像;提升聚會不穩定的弟兄姊妹參與聚會的意願,因為線上小組不用趕回家煮飯或帶小孩;因著密集的線上聚會,小組成員常常見面,肢體關係及團隊就得建造起來。
運用技巧提升線上聚會互動的「溫度」
網路聚會最大的缺點就是不容易帶出「溫度」,張牧師建議說,線上聚會的帶領人可以運用技巧,讓參與的每個人都說話,或輪流唱詩,為肢體需要、教會及國家等不同需要禱告。線上聚會很容易分心,看電視、滑手機,最好大家都開視訊,且人數不要太多,讓每個人都說話。
教會的優勢在於擁有實體小組,當教會實體群組虛擬化,就讓弟兄姊妹有了歸屬的網路社群;線上群組不僅可以讀經、禱告,也可以藉由玩桌遊、有氧運動,虛實整合,肢體關係更緊密,甚至傳福音。因此,隨著網路科技迅速發展,張牧師說:「未來的神學院可能根本不需要校園,甚至5、6間學校共有一個提供實作教室的校園,其他學習全都可以改為線上教學。」

 

20210629WEIP6

蔡易尊牧師帶領多元小組工作坊分享。擷取自Zoom會議室

 

20210629WEIP8

線上小組也可以一起遊桌遊、小遊戲,提升聚會樂趣。擷取自Zoom會議室

 

多元小組工作坊 創意巧思讓聚會活潑有趣
多元小組工作坊由新店行道會蔡易尊牧師主持,邀請各牧區的牧者傳道,分享長輩、成人、社青小組的牧養與小組的型態,線上服事、探訪,線上門訓、裝備,線上禱告會,以及其他創意的變化活動。
對於長輩事工,同工分享說,千萬不要忽略長輩適應科技的能力,他們「愛主,連命都可以不要了,根本不怕使用網路。」可以請家中的晚輩幫忙,設定好Zoom會議室,等著上網就可以了。新推出的「Line會議室」更方便,蠻適合牧養長輩小組;另外增加軟性活動,提升長輩參與聚會的熱度,分享去過國家的旅遊經歷,或邊吃飯邊聊天;每週還要打電話關懷長輩,虛擬實體合併牧養,未來恢復實體聚會,考慮利用Zoom,幫助生病臥床的長輩參與聚會,挪去生病與人隔離的感覺。
另一位長輩事工的同工分享,一、服事獨居、生病、弱勢特殊族群。二、特別的日子,增加特別溫度。慶生、搬家、陪伴獨居老人打疫苗。三、特例的處理。給長輩空間、時間適應3C科技產品,讓其有成就感。小組聚會分享,不在乎長輩講的內容,重要的是彼此能連結在一起。四、小組聚會點名特別關照弱勢長輩。打電話關懷、問候長輩,傾聽並多鼓勵、讚美,為他們的需要禱告。

 

20210629WEIP4

小組一起做端午節香包DIY。擷取自Zoom會議室

 

20210629WEIP2

煮菜吃飯增加線上小組的樂趣。擷取自Zoom會議室

 

至於成人線上聚會,同工分享可以開發特色活動,譬如端午節線上DIY香包,可以先把材料包寄給小組成員,然後再線上教導香包DIY。另外社青小組也可以提前一個月籌備線上慶生會,搜集小組成員祝福卡片,集結成一張手板,製作Zoom會議室背景圖,然後在線上辦慶生派對,參與的成員把背景全部改成生日慶卡畫面,為壽星慶生。
牧養社青小組的同工分享說,年輕上班族分流上班或在家上班,上班時間拉長,其實比以前更忙碌。有人失業,忙著四處跑外送,沒時間參加教會的聚會,跟上帝關係逐漸疏離。為幫助社青的弟兄姊妹,小組就發起每天輪流在線上分享讀聖經心得,或是利用晚上的禱讀小組時間,提醒專心尋求神。
因著大部分的上班族被迫待在家裡,線上小組參與人數雖不多,卻可以透過玩遊戲、送禮物方式,增加成員參加線上小組的願意。
有同工分享有一個小組,當身兼小組長的區長確診,小組成員同感一靈,每天為住院的區長禱告一小時,持續一個月,直到區長康復平安回到家,患難見真情。
至於查經、培訓線上課程,同工表示,配合疫情,教會在去年就錄了救恩、讀經、禱告、團契等4支影片,每支20分鐘,她會先傳給弟兄姊妹觀看,看完之後,再打給會友,請對方分享感想。另外,同工自己也帶了讀經分享線上小組,每週一到二次,一次5個人,分享讀經的領受、亮光,以及在生活上的應用討論。另外,則是線上讀經小組,按照教會讀經進度,一起讀經,讀完後一起禱告,或有一些分享。
線上禱告會可以事先請弟兄姊妹PO代禱事項,聚會時安排8到9個禱告事項,依序代禱,聚會先記得關掉大家的麥克風,30秒同聲開口禱告,再請一人麥克風為某一事項結束禱告。讓線上禱告會更流暢,控制時間在30分結束。

疫情下的出路-進階工作坊》

教會別被淘汰,用神給的「新武器」興旺福音! 掌握網路優勢,是影響「外圍族群」之致勝關鍵

  • 2021/06/29 19:01
  • 853
  •  記者 / 黃睿慈 新北市報導

     A+

新店行道會創會牧師張茂松為進階研討會作開場分享。(圖/擷自疫情下教會的出路-進階研討會ZOOM影像)

網路不是要「淘汰」教會,是要「升級」!29日上午,新店行道會舉行「疫情下教會的出路之進階研討會」,暨上回研討會提及教會需網路化的概念,這次更是細分為兒童、青少年、多元小組和網路直播四個主題,吸引811人、340間教會與機構共襄盛舉,一同深入探討教會在實作方面的看法。新店行道會創會牧師張茂松特別強調,每個教會都有核心和外圍群眾,「你要怎麼把『外圍群眾』拉回來?就是透過網路!」

「沒有誰是老師,我們只是把經驗做一些分享,大家腦力激盪,帶來不同的想法!」聚會一開始,張茂松牧師為進階研討會作開場分享。

 

疫情把台灣社會搬遷至網路上,舉凡「上班、上課、採買、娛樂、開會、看病…」科技生活儼然成為一種新趨勢,即便未來有望「解封」,也不可抹滅其便利性。

 

張牧師以大陸為例,在2019、2020年之後,大陸的內需產業市場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僅是一、二線城市,連三、四線城市都隨著5G網路世代崛起,幾乎所有與數位轉型有關連的企業都蒸蒸日上。

 

教會是否也面臨一樣的挑戰?答案是肯定的。即使疫情結束,眾教會恢復實體聚會,仍可能會有一些人選擇參與線上聚會,特別是年輕人,原因為何?他們早已習慣線上學習、建立交友圈,當所有事情都可在線上完成,便會仰賴科技聚會。

 

「如果預備好了,教會可獨占鰲頭,沒有預備好,就可能會漸漸淘汰!教會不要害怕排斥,要先發現網路的長處和優點。」

網路的優點。(圖/擷自疫情下教會的出路-進階研討會ZOOM影像)

網路聚會主要包含七個優勢:

1.充滿彈性,非常靈活

2.沒有距離

3.節省時間

4.節省金錢

5.聚會內容、方式,都可以多樣化

6.將外圍的群眾拉回來,產生更強的凝聚力

7.更容易建立肢體感情,也建立更強的「團隊」

 

張茂松牧師提到,許多聚會模式,透過實體不容易完成,但在線上可輕易辦到。網路不僅打破教會固有的圍籬,更是提升眾教會至「無牆」的教會,過去可能需花上車程一小時才能聚會,線上卻能將內容零時差傳送至世界各地,省時、省錢,更能將聚會內容聚焦與濃縮,甚至題材更加多元,不單單只是讀經、禱告和小組需要聚集,生活大小事、興趣都能成為相聚的因子。

 

其中,重要的是「溝通模式」。張牧師特別分享,有些人其實實體見面不太敢說話、個性較為內向,但在網路上便能侃侃而談,這也顛覆了過去教會對於網路使用的負面觀念。

 

以新店行道會為例,現在全教會總共有400至500的禱讀小組,每次15到20分鐘,因著省下交通時間,一起參與小組的頻率也能增加。

善用小組的優勢。(圖/擷自疫情下教會的出路-進階研討會ZOOM影像)

網路有沒有缺點?當然有。這些是我們要去克服的:

1.沒有溫度:讓每個人都參與、每個人都說話,需由主持人控制個人說話的時間,並點名讓與會者都能發言,一但聚會過程出現爭執,需立刻停止話題,開啟另一個話題。建議可以加入一些有「創意」的活動,提升聚會氣氛和活躍度。

2.不能專注,容易分心:必須鼓勵與會者專注,人數少較能專注,人數一多便容易分心,「人只要在小組中有發表機會,都能對這裡產生『歸屬感』。

3.容易刻板,死沉。

4.忠誠度不足:在小組中一定要有長期委身的人,帶起團隊的忠誠,藉此建立在網路上的歸屬群體,他們就不會另外在網路找。

 

可以舉辦一些「興趣小組或才藝分享會」,吸引對這類話題有興趣的外圍群體(不穩定參與聚會的基督徒、未信者)參與,例如一起做菜等等,最後活動結束時,再請裡面的基督徒分享心得、唱唱詩歌,這樣也能變成有趣的福音小組。

新店行道會歐成予傳道。(圖/擷自疫情下教會的出路-進階研討會ZOOM影像)

接著進入網路直播工作坊(共有四個主題,包含兒童、青少年、多元小組和網路直播,擇一參加),由新店行道會的歐成予傳道和影視團隊同工王奕久分享。

 

Line、Facebook、YouTube、Zoom等平台使用

歐成予傳道分享,目前許多教會都會使用這些平台做為聚會直播或小組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近期Line有推出新的功能-非群組會議室,意即不需要拉人進群組就可開啟群組通話,也能在進去會議室後,分享YouTube影片作敬拜、聚會使用;一般群組會議室則已有語音和視訊通話兩種功能。

 

Facebook非常方便,只要手機打開APP即可開始直播,電腦的話則可進入直播工作室,選用電腦的內建鏡頭含麥克風即可使用。

 

YouTube也有手機和電腦兩個推播媒介,電腦直播可用直播鏡頭,或使用自行購買的器材,一樣到直播工作室,選好設定後即可開播。

 

Zoom是近年比較新興的視訊會議軟體,台灣教會主要會使用的有美國版和台灣版本,美國版最多可免費100人同時參與,限時40分鐘(一對一開會則不在此限),若需增加會議時間,需花費一個月約莫新台幣四百元開通,但購買美國版本則只能以美國公司開收據,若教會有報稅資訊可能需再確認。

 

台灣版本的Zoom是由台灣本地經銷商代理,費用較美國版本昂貴一些,但可以開立台灣發票。相對缺點是會議人數較少,限制人數與時間也與美國版不同。

 

背景音樂版權侵權問題

目前以Facebook和YouTube較多教會使用,也容易自行上網搜尋音樂搭配聚會使用,因此容易產生侵權問題。

 

Facebook通常會跳出通知,給你幾個選項:如自動替你消音音檔,以便繼續播出影片,或是直接刪除影片等;YouTube的規範是,如果你有侵權狀況產生,即需要讓原版權擁有者分潤。

 

對於小型教會來說,架設直播系統最低預算的器材,可以使用筆電、網路攝影機,以及無線收音的小麥克風即可。

新店行道會影視團隊同工王奕久。(圖/擷自疫情下教會的出路-進階研討會ZOOM影像)

欲升級教會的影像裝備?這些觀念需先建立

如何在網路直播聚會過程中,讓聲音和畫面「再好一點」?影視團隊同工王奕久提到,聲音部分,有線的音控台效果一定比無線來得好,新店行道會的聚會現場是先將無線麥克風、樂器聲音都送入音控台,再由音控台統一輸出。

 

畫面部分,許多教會會將導播、攝影機和PPT切換變成是同一個工作,若細分的話,其實可區分為兩個工程。聲音要丟在哪裡?要先傳入切換攝影機畫面的導播台,把聲音和畫面結合後,變成同序號、確認時間相同,畫面與聲音相符合,才會將影片播放出去。

 

在添購影視器材的部分,王奕久則建議可購買小型攝影機,它的耳機具有同時錄製至SD卡的功能,不論現場是導播台、直播導播器都可使用,給一般的傳統直播或擷取卡也能通用。

王奕久強調,可添購類似這種小型攝影機,廠牌不定,依各教會預算需求即可。(圖/擷自疫情下教會的出路-進階研討會ZOOM影像)

如果是用手機直播,若要聚焦拍攝講員,因攝影師通常距離講員有段距離,因此可使用單一主機,且有附兩個麥克風的器材:一端固定在講員的領口收音,另一端接到導播台,可以解決手機本身麥克風品質的問題。

 

歐成予傳道並補充,若教會希望能以低預算買到直播影音攝影器材,可選擇數位相機,但要特別詢問是否有「無線待機」功能,防止拍攝至一半自動休眠。

 

如何處理「雜音或雜訊」?

每次聚會都聽得見雜音或是雜訊,電流聲、聲音被壓縮,或是原本講員的聲音聽起來正常,放到網路上卻有「用電話講話」的感覺,這些該如何解決?

 

王奕久說,當任何系統出現問題時,都要一端一端查,且要從「源頭」著手。第一,從音控台開始確認,是使用有線還是無線麥克風,會不會是麥克風有雜音,導致收訊不好?或是天線沒有拉出來,接孔不小心接錯?

 

需先確認音控台聲音是否乾淨,有聲音輸入就一定有耳機孔,第二階段便是找尋耳機孔,中間有沒有線路,聲音聽起來是否流暢?務必確認以上設備以及導播訊號聲音盒等,有無出現異常。

 

畫面跟聲音「連不起來」?

通常聲音傳輸速度較影像快,因此會容易出現畫面與聲音「對不上」的問題,大多都是影像比聲音跑得慢一些。如果距離不遠,較不會出現這類問題。

 

可使用數位音控台的「延遲音源」功能,手動將畫面和聲音的部分作調整,讓聲音稍微延遲輸出,假設一切都正常,有可能是網路收訊問題。

 

「如果已經有聲音後面Delay,不要從尾端(直播端)處理,都要從源頭,所有處理訊號、聲音、品質問題都是從源頭,聲音進到導播,就是聲音跟畫面融合在一起,後面也只是把訊號分出去而已。」王奕久分享。

 

此次網路研討會眾牧者們於聊天室討論熱絡、彼此激盪,特會圓滿順利落幕。

 

期盼眾教會能在此時同心合一,用新世代主給的「武器」,興旺福音!

【疫情中網路特會】

實體聚會「沒門」,網路全面滲透 回不去的世界,把握5要點穩健跳級「教會5.0」!

  • 2021/06/15 18:52
  • 15098
  •  記者 / 吳旻樺 台北市報導

     A+

左起依序The HOPE萬力豪牧師、新店行道會創會牧師張茂松、福音協進會夏昊霝牧師共同於ZOOM研討疫情下教會的出路。(圖/擷自疫情中網路特會-疫情下教會的出路ZOOM影像)

疫情下教會的出路在哪裡?今(15)日上午以ZOOM形式舉辦【疫情中網路特會-疫情下教會的出路】,由新店行道會創會牧師張茂松帶領,邀請福音協進會的夏昊霝牧師及The HOPE萬力豪牧師,聚集約650位眾多教會牧者,長老執事及全職同工參與,共同研討如何在疫情影響下,不再「懼怕網路」,正面迎擊,找出教會實際出路。

張茂松牧師開頭即表明,全球疫情來襲,就如「秋風掃落葉」一般,看到有些教會應付不及,有點停擺;當疫情冷風吹起時,我們的教會是否能與樹幹緊緊相連?或是被吹落呢?

 

疫情,讓網路滲透化,影響了政經社會、教育、醫療、文化活動,甚至國際世界高峰會都網路化;當網路滲透率鋪天蓋地而來,教會的出路如何?

新店行道會創會牧師張茂松帶領下,湧進650人上線,共襄盛舉。(圖/擷自疫情中網路特會-疫情下教會的出路ZOOM影像)

福音協進會夏昊霝牧師提出,疫情下教會如何因應足不出戶的「藍星人」。(圖/擷自疫情中網路特會-疫情下教會的出路ZOOM影像)

後疫情時代  教會如何面對「藍星人」

夏昊霝牧師以活潑口吻,用一個創意「藍星人」來做開頭,定居藍星星球上的人,全面用高科技機器人代勞;與地球人不同的是,當藍星人一入住,就把門封死,成為永生居住於室內,無門可出的「御宅族」。

全台三級警戒以來,實體聚會「沒門」,教會必須進入居家在宅聚會;足不出戶的規定下,教會已陸續因應,將實體搬至線上。但,若仍只是單向傳講,使用直播,單方面的供應,能維持多久的新鮮度與參與度呢?

 

夏牧師,帶著大家從三面向來思考:

教堂》 是實體建築物,跟空間、距離有關,是實體聚會所需的場所。

聚會》 跟時間有關,必須安排眾人都可以時間來在一起。

教會》 是一群蒙召的會眾,是基督的身體,是可以在主裡同聚一處的肢體總稱;雖然時空不同,我們跟保羅、彼得都是在教會裡。

 

疫情打擊的,到底是神的教會?或是教堂裡的聚會呢?歷史中,黑死病也沒有阻滯福音的大能繼續傳揚,黑暗時期,仍有神的工作。教會牧者同工如果沒有做好準備,如何配合神的行動,底下的羊群會何去何從?

以目前台灣教會結構來看,部分教會較為小型,網路設備也不足,或者「懼怕網路」,「零接觸網路」,其實都是學習適應的過程。

 

根據【福音協進會】統計500間教會問卷,線上聚會的調查數據都在上升。(圖/擷自疫情中網路特會-疫情下教會的出路ZOOM影像)

根據【福音協進會】統計500間教會的問卷看起來,線上聚會的調查數據都在上升。可見疫情,正在加速成型「不同以往」的教會。
夏昊霝繼續提出「教會5.0觀點」,鼓勵各地教會,無論現正處於哪一個階段,都可直接升級到5.0,也就是「門徒化教會」,重視個人與主的關係真實性,產生微型化生活化的教會。願眾教會都在疫情浪潮下,一起升級!

 

面對疫情帶來變動,需要問:你到底崇拜什麼?

萬力豪牧師也很敞開的交通,自稱對於疫情帶來的「變動」,也很不能適應,本身是喜歡按部就班、有秩有序做安排。對他來說,一切高科技的運用,其實都是在同工的幫助下,慢慢學來的,心理狀態其實也很害怕,不知如何面對現在疫情。

萬力豪牧師自稱不適應疫情帶來的「變動」,但神說,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更要深思,到底崇拜什麼?事奉什麼?(圖/擷自疫情中網路特會-疫情下教會的出路ZOOM影像)

他以自身經歷,鼓勵線上牧者們,心態很重要!他在禱告時,特別領受馬太福音6:25經文,「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

 

神提醒他,不要為生活擔憂。然而,正在擔憂的人,根本不想聽到這些話,因此馬太福音6:24又提到,「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瑪門:財利的意思)。」

 

不要擔憂的關鍵,是我們到底崇拜什麼?事奉什麼?是從前成功的經驗,或是敬拜過去的盛況?需要靜下心來,聽一聽神給的呼召到底是什麼?若不會新的技術沒有關係,只要虛心學習,重要的是不要敬拜錯誤的神!

 

疫情下教會的出路,他提醒5個要點:

1. 預備長期作戰計畫》網路線上聚會不是短暫的,要為新媒體的常態化做準備。

2. 正確傳輸不須花俏》不要受別的教會影響,思考自身教會可行的。

3. 建立與神、與人的信任關係》牧者是不會被取代的,羊聽自己牧人的聲音。鼓勵牧者平常時要持續地牧養及關心。

4. 以平常心面對批評》無論如何安排帶領,都可能出現各種批評聲浪,面對反對或支持的聲音時,牧者該如何應對,要先預備好。

5.建立聚會的獨特性》不需要copy抄襲別的教會,「抄襲」只是短暫戰術,不會是長久的策略,牧者必須找出自己的出路。

網路聚會最缺乏的是「溫度」

根據美國地區統計,Online線上聚會於3個月後才是真正的挑戰。因為,網路聚會最缺乏的是「溫度」。
新店行道會主任牧師張光偉率先回應說,「單向性」的線上聚會最好不要超過50分鐘。所謂單向,是指一人傳講信息、一個音頻敬拜詩歌等;聚會時間要比以前縮短,「聚會後」的互動討論,才可能形成「溫度」。
他說道,聚會掌握2大重點:

1、聚會節奏快

2、讓弟兄姐妹參與並留言,不一定有高超的科技或超炫的影音畫面,只要讓聚會好玩一點,牧者跟線上參與者互動更多一點,就能掌握聚會專注度。

比如:牧者可請大家在聊天區回覆「阿們或按讚」,或面對鏡頭比出手勢,適時掌握參與者的注意度,用很真實的面貌,增進彼此的親和度。

 

他也打趣地說自己「不受約束」的髮型、張茂松牧師特意蓄留的「肯德基爺爺鬍子」個人造型,都可以創造許多互動的話題,增加臨場感及「聚會溫度」。

右:新店行道會張光偉牧師打趣說自己「不受約束」的髮型及張茂松牧師蓄著「肯德基爺爺鬍子」(左圖),線上牧者用很真實的面貌,增進彼此的親和度及互動,可升溫線上聚會欠缺的「溫度」。(圖/擷自疫情中網路特會-疫情下教會的出路ZOOM影像)

平日時間也可運用LINE群組,不定時錄製簡短禱告詞,以少量多餐的方式,天天放置於群組,供應屬靈養份,以關心到每一隻羊,維繫彼此關係,成為屬靈的父母或屬靈的遮蓋。

 

從兒童、青少年、青年上班族、家庭聚會,都可有各類型實行設計,包含:線上送點數、線上慶生、線上桌遊、線上接龍,線上一起吃午餐等,每一個聚集都可依照不同成員,不同年齡層設計。

 

《自發性學習》往往更能讓聚會弟兄姐妹提升參與度,牧者只需引導並拋出研討,不需要太多單方面教導。再加上硬體與軟體的配合,才能讓聚會越聚越升溫,將焦慮轉為盼望。

 

而針對年長者,不易進入科技產品,使用為難的情形下,還是需要打「電話」說說話,真實表達關懷。

張茂松牧師總結的說,「回不去了!」

 

鑑於美國一年來的經驗統計,約有50%的人,不會回到實體聚會。全面網路化,已造成社會的改變。教會線上、線下的聚會,該如何增加溫度及綿密度,正是每一間教會都要動動腦的問題。無論大型教會、小教會都需要依照自身情況,常常定時研討,找出疫情下教會的出路!

(圖/新店行道會YT)

疫情下的轉機:教會要回到根本處站穩,善用網路勇敢蛻變、升級!

〔文、圖/唐煒婷〕

面對兇猛來襲的第二波疫情,台灣在短短一週內亮起了三級警戒。
看不見盡頭的聚集管制、人人足不出戶的風氣之下,教會面臨了比去年更嚴重的衝擊。

在如此嚴峻的光景,老牧師說,他看見「秋風掃落葉」,許多教會如同在枝枒間搖搖欲墜的枯葉,風一吹就掉落下來。
為了幫助眾教會在這波疫情底下站穩腳步,新店行道會與基督教今日報聯合舉辦了「疫情中網路特會——疫情下教會的出路」,上半場邀請夏昊霝牧師、萬力豪牧師主講,下半場由新店行道會的牧者同工分享線上聚會流程與第一線牧養經驗,期盼透過本次研討會的交流,鼓勵眾教會勇敢迎向疫情風暴。

夏昊霝牧師:先正常再說?釐清教會概念與聚會目標,在非常時期朝教會5.0躍升進擊!

活動網路化是一個趨勢,疫情只是加速普及的推手;因此恪守實體聚會的舊思維、被動等待疫情結束是危險的。

一般而言,我們下意識地把「去教會」定義為:在「教堂」裡「聚會」;在這樣的框架之下,教會受到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
但教會應該是「蒙召基督徒群體的總稱」,而聚會的意義也非停在「到固定場所參加宗教活動」而已,而是會眾能否因著聚會中的得著、造就,在生活中活出基督的樣式。
是以,疫情衝擊的是「教堂裡的聚會」,但無法摧毀「教會」,也無法中止「聚會的目標」!

根據福音協進會近期的教勢研究報告,發現運用網路聚會與牧養的教會,會友的靈命狀況提升、與肢體的關係更好、靈修的時間增加!
而夏牧師也指出:教會在數年的發展中,已從「以宗教體驗與聚會為主導」的1.0版本,逐步進化為「以擴散與門徒為主導」的5.0版本。教會5.0重視個人與神關係的真實性,並朝向微型化、生活化的型態發展。

這看似是演化的進程,其實只是回歸到大使命的「本質」——不是要人來到教堂建築裡,乃是——神,要我們去到有需要的地方!

網路,正是在疫情中穩固連結的紐帶,更是教會突破圍牆、走到地極的利器!

 

萬力豪牧師:不會做?That’s OK!先定睛於神,在正確的使命中調整步伐。

疫情停止了聚會,也讓許多教會的運作面臨極大的瓶頸。
舊有的模式不再適用,卻遲遲發展不出穩定有效的因應策略,相信許多牧者為此感到焦慮恐慌!

同樣肩負牧會的挑戰和壓力,萬牧師以馬太福音6:24-26鼓勵眾牧者——不要為生活擔憂!
而耶穌勉勵門徒不要憂慮之前,先提醒門徒「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萬牧師分享,不要擔憂的關鍵,是要先了解我們所敬拜的為何?

我們崇拜的不是運作教會的模式、不是教會增長的策略,我們所事奉的是上帝!
好多東西不會怎麼辦?沒關係!先對準神!
神養活什麼都不會的飛鳥,神必定幫助你!

疫情為教會帶來許多改變,但最重要的使命——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未曾改變。
因此教會首要思考的是如何「裝備」弟兄姊妹,幫助他們的靈命不受時代與特殊狀況的影響而停止成長,並且能回應主的呼召;而非陷入「滿足消費者」的思維,淹沒在五花八門、眼花撩亂的節目製作的方法學裡。

在疫情的動盪中,恐慌焦慮在所難免;然萬牧師鼓勵牧者,不單單求平靜安穩,而是求上帝對自己、對團隊賜下一個特別的「新命令」,幫助自己聚焦在神與祂的心意裡。

你是你教會的牧者!當剛強壯膽!上帝呼召了你,祂會加添智慧與能力給你!

 

新店行道會實戰操作分享:善用網路優勢,用設計與創意,突破虛擬的限制!

聚會網路化、牧養網路化相較實體更富彈性,也增加了觸及的廣度,然缺少溫度、儀式感及種種技術關卡也在實作上帶來不少挑戰。

留住人很重要!

線上聚會的參與限制變少,但相對的,人也更容易離開;為了留住會眾並維持其專注度,聚會需盡可能往「時間短、節奏快、互動性高」的方向去設計。

平均一場聚會盡量不超過50分鐘,縮減節目以避免拖沓;並利用網路雙向溝通的特性,牧者可以邀請聽眾按讚、留言,同時透過小編在直播平台上留言帶動氣氛;事前邀請會友們製作阿們、哈利路亞字卡,在唱詩、講道中藉由投放螢幕、切換畫面來營造線上聚會的互動感與臨場感。

而將線上小組分享綁於線上聚會之後,有助於增益會友準時聚會的動機,牧者也能藉機關懷、牧養,亦是會友交通的好時機。

 

用創意創造溫度!

虛擬平台特有的「隔閡感」,容易讓人與人的互動流於單調的訊息來往、傳達;解決之道就是讓虛擬變得像「真實」!

除了鼓勵會友打開視訊鏡頭、縮小聚集單位,讓參與成員都有機會說話之外,想辦法將遊戲、聚餐、dress code ……設計在聚會、小組中,能為線上聚集創造人性化、有溫度、趣味的參與體驗!

 

虛擬平台的選擇

Facebook、Youtube、Zoom、Google Meet、Line……沒有一個平台能涵蓋所有使用需求,然若綜合考量平台普及率、多人參與、互動功能以及操作難易度等,Line是現階段對於設備不足或牧養會眾偏中高齡族群的教會而言,相對容易使用、無痛推動線上化的平台。

 

疫情會結束,但世界卻「回不去」了!

本次研討會有370間教會、機構報名,與會人數超過600名,除了台灣本地教會,更有來自馬來西亞、日本、北美等海外教會一起參與!無論或大或小,相信許多教會都在這疫情中意識到了改變的重要與急迫。

疫情會結束,但世界卻「回不去」了!
根據美國教會界的研究,疫情暫緩後,有多達50%的會眾不會回到實體聚會。
即使沒有疫情,網路的發展銳不可當,疫情只是提前讓眾教會正視網路時代的來臨;同時,它也逼迫我們回到根本思考——教會是什麼?聚會是什麼?使命是什麼?

教會在思考策略前,要先回到根本處,才能在變動中站穩、走得長遠。

疫情無疑是個災難,但換個角度看,它也是刺激教會進化的推手!
祝福眾教會勇敢直面挑戰,駕馭網路這雙翅膀,在疫情的風暴當中,乘風,而上!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