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創刊

1995年6月20日《蘋果日報》創刊,頭版報道是第一屆特首「跑馬仔」,圖為當日的創刊號。(盧翊銘攝)

1995年6月20日創刊日,《蘋果日報》在當天的社論曾表明要辦一份「香港人的報紙」,又指尚有兩年便要移交政權,雖然害怕1997年後情況有變,「但我們不願意被恐懼所威嚇」。(盧翊銘攝)

1997年2月21日,《蘋果日報》刊登了一幅獨家的中共已故領導人鄧小平最照片。後來《蘋果日報》表示,這幅照片由本港的資深傳媒人帶來,並直接與黎智英接洽,最後以約16萬元買下刊登。(盧翊銘攝)

1997年6月30日,即回歸的前一天,《蘋果日報》的頭版標題是「殖民地香港最後一日」。(盧翊銘攝)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當日,《蘋果日報》引述當時國家主席江澤民的說話:「貫徹高度自治,香港人當主人。」(盧翊銘攝)

1999年6月17日,《蘋果日報》的A1頭條揭發時任稅務局長黃河生涉利益衝突,港府之後終止黃河生的合約,成為本港首名因利益衝突而遭停職的最高級官員。(盧翊銘攝)

2000年8月23日,《蘋果日報》一連三天報道前立法會議員程介南以議員身份取得官方機密文件,並與財團交易,最終他入獄18個月。(盧翊銘攝)

2003年7月1日,當年政府擬制定《基本法》23條,《蘋果日報》以「走上街頭,不見不散」為頭條標題,亦隨報附送遊行海報。(盧翊銘攝)

2003年的71遊行,民陣估計至少50萬人走上街頭,翌日《蘋果日報》頭條寫道:「香港人萬歲」。(慮翊銘攝)

2003年71遊行翌日,《蘋果日報》報導當日的遊行情況,指當天參加者秩序井然,中學生亦有參加,並遊行至入夜,隊尾於晚上7時在維園出發。(盧翊銘攝)

2003年71遊行翌日,《蘋果日報》報導當日的遊行情況,當天一班失明人士手持柺杖集合上街。(盧翊銘攝)

2003年《蘋果日報》揭發時任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宣布加稅前「偷步買車」,並省下19萬元汽車首次登記稅款。事件引起社會嘩然,最後他請辭下台。(盧翊銘攝)

2009年6月5日,六四事件20周年翌日,《蘋果日報》頭版全版刊登了六四集會的燭光照片,當時大會宣布有20萬人參加集會,人數創當時新高。(盧翊銘攝)

2009年6月5日,六四事件20周年翌日,《蘋果日報》報導當日集會情況。(盧翊銘攝)

2012年7月7日,《蘋果日報》揭發時任發展局前局長麥齊光涉欺詐政府租津,後來他辭職下台,上任僅12天, 成為本港歷來任期最短的問責官員。(盧翊銘攝)

2020年8月10日,警方涉嫌干犯《港區國安法》等罪行,在寓所拘捕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羅君豪攝)

2020年8月10日, 大批警員進入壹傳媒大樓,並取走近30箱證物。(羅君豪攝)

2020年12月12日,黎智英被送上法庭時,除了被拍攝到鎖上手銬外,他腰部更纏有鐵鏈。(李澤彤攝)

2021年6月17日,警方國安處再拘捕壹傳媒5名高層,指他們涉嫌違反國安法,包括壹傳媒集團行政總裁張劍虹(圖中示)、營運總裁周達權、《蘋果日報》總編輯羅偉光、副社長陳沛敏及執行總編輯張志偉。(李澤彤攝)

2021年6月17日,數百警員進入《蘋果日報》大樓搜查。(蘋果日報 via Getty Images)

2021年6月17日,逾百名警員持法庭手令到將軍澳的《蘋果日報》大樓搜查,並檢走大量物品,經過逾5小時搜查,壹傳媒大樓才解封。(李澤彤攝)

2021年6月17日,壹傳媒及《蘋果日報》5名高層被捕後,《蘋果日報》當天繼續編採工作,如常出版。(羅君豪攝)

2021年6月18日,不少市民排隊購買《蘋果日報》。(羅君豪攝)

2021年6月18日,有店舖的《蘋果日報》被搶購一空。(歐嘉樂攝)

2021年6月19日,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劍虹及《蘋果日報》總編輯羅偉光,因被指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由警車押送至西九龍法院。(梁鵬威攝)

《蘋果日報》至今已有26年歷史。保安局早前引用《港區國安法》,凍結《蘋果日報》相關3間公司約1,800萬元資產。壹傳媒董事會將決定《蘋果日報》是否停止運作。(鄭子峰攝)

6月23日的《蘋果日報》為停刊前最後第二份,頭版標題上有「新聞自由」四個字。(羅君豪攝)

6月23日的《蘋果日報》為停刊前最後第二份,頭版標題上有「新聞自由」四個字。(羅君豪攝)

6月23日,壹傳媒集團宣布會在周六停運。(鄭子峰攝)

6月23日,市民譚小姐到壹傳媒大樓向員工獻花及送上心意卡以示支持。(鄭子峰攝)

6月23日,員工步出大樓接過心意卡。(鄭子峰攝)

6月23日《蘋果日報》最後一夜,員工完成最後一份《蘋果日報》,齊集大樓中庭鼓掌。(路透社)

6月23日《蘋果日報》最後一夜,員工自拍留念。(路透社)

6月23日《蘋果日報》最後一夜,執行總編輯林文宗埋首審稿。(路透社)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華。(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6月17日,數百警員進入《蘋果日報》大樓搜查,檢走大量物品,包括屬於新聞工作者的電腦。(蘋果日報 via Getty Images)

6月17日,壹傳媒集團行政總裁張劍虹由警方抽返《蘋果日報》大樓作調查。(李澤彤攝)

6月17日,《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由警方抽返《蘋果日報》大樓作調查。(李澤彤攝)

6月17日,數百警員去到將軍澳《蘋果日報》大樓搜查。(Anthony Kwan/Getty Images)

警方向法庭申請手令搜查《蘋果》大樓,手令容許處理新聞材料資料,亦容許檢取大樓內電子儀器包括手機、電腦等。警方凍結三間公司1800萬元資產,包括蘋果日報有限公司、蘋果日報印刷有限公司和AD Internet Limited 蘋果互聯網有限公司。(鄧詠中攝)

警務處國家安全處高級警司李桂華指今早6時許聯同刑事部、機動部隊等500多人,針對蘋果日報早前串謀其他人,要求外國一些機構、機關、個別人士對特區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制裁。行動拘捕4男1女,年齡介乎47至63歲,他們涉嫌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違反國家安全法第29條。(鄧詠中攝)

壹傳媒集團行政總裁張劍虹到達《蘋果日報》大樓。(李澤彤攝)

壹傳媒集團行政總裁張劍虹到達《蘋果日報》大樓。(李澤彤攝)

上午9時27分押解《蘋果日報》總編輯羅偉光的白色七人車到達《蘋果日報》大樓。(李澤彤攝)

壹傳媒集團執行總編輯張志偉從西貢警署出發往《蘋果日報》大樓。(盧翊銘攝)

壹傳媒集團行政總裁張劍虹在長沙灣警署出發往《蘋果日報》大樓。(馮國良攝)

押解《蘋果日報》總編輯羅偉光的白色七人車到達《蘋果日報》大樓。(蔡正邦攝)

蘋果停刊|學者形容開天闢地衝擊報業 將新聞界線推到盡終爆醜聞

播放
撰文:黃金棋

最後更新日期:

創刊26周年的《蘋果日報》,周四(24日)劃上句號,出版最後一份實體報紙,網站及手機程式也停止運作。回顧《蘋果》歷史,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梁麗娟形容為「支撐本港報章出版嘅動力」,為新聞工作投入資源的程度更是前無古人,令大部份報章亦轉型仿傚其做法;然而歷年來其報道手法及風格,如引用「狗仔隊」等,亦屢遭詬病。

《蘋果日報》亦是旗幟鮮明親民主派的報章,梁麗娟指《蘋果》2003年7.1遊行後由商業化改為政治化;近年亦轉型擺脫小報「羶腥色」定位,頭版多是本港政治新聞,「《蘋果》完成歷史任務嘅時候,定位已經唔同咗」,她對停刊覺可惜,指削弱了本港傳媒的多元化程度。

▼6.23 市民凌晨旺角搶購最後的《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告別號在6月24日凌晨在旺角報檔有得賣,出現購買人龍,報檔要出「限購令」。(梁鵬威攝)
《蘋果日報》告別號在6月24日凌晨在旺角報檔有得賣,出現購買人龍,報檔要出「限購令」。(梁鵬威攝)
《蘋果日報》告別號在6月24日凌晨在旺角報檔有得賣,出現購買人龍,報檔要出「限購令」。(梁鵬威攝)
《蘋果日報》告別號在6月24日凌晨在旺角報檔有得賣,出現購買人龍,報檔要出「限購令」。(梁鵬威攝)
《蘋果日報》告別號在6月24日凌晨在旺角報檔有得賣,出現購買人龍,報檔要出「限購令」。(梁鵬威攝)
《蘋果日報》告別號在6月24日凌晨在旺角報檔有得賣,出現購買人龍,報檔要出「限購令」。(梁鵬威攝)
《蘋果日報》告別號在6月24日凌晨在旺角報檔有得賣,出現購買人龍,報檔要出「限購令」。(梁鵬威攝)
+27

梁麗娟:《蘋果日報》對手是電視

《蘋果日報》於1995年創刊,梁麗娟指在其出現前,報章多為「文人辦報」,亦有「文以載道」的想法,報道以新聞及資訊為主,她憶述曾將70至80年代的報章給學生看,「佢哋係唔想睇,一見到就話咁多字。」

至《蘋果》出現後,便為報業市場帶來衝擊,梁形容是「Groundbreaking」(開天闢地),將新聞資訊當作商品,當時《蘋果》對手不是其他報章,而是電視傳媒。

梁麗娟指《蘋果日報》引入「狗仔隊」文化,揭不少明星不為人知的事件,影響社會大眾對新聞行業的印象。(廖雁雄攝)
梁麗娟指《蘋果日報》引入「狗仔隊」文化,揭不少明星不為人知的事件,影響社會大眾對新聞行業的印象。(廖雁雄攝)
梁麗娟形容《蘋果日報》「做新聞做到咩程度,呢個標準係前無古人」。(廖雁雄攝)
梁麗娟對《蘋果日報》停刊亦感可惜,擔心削弱了本港傳媒的多元化程度。(廖雁雄攝)
梁麗娟對《蘋果日報》停刊亦感可惜,擔心削弱了本港傳媒的多元化程度。(廖雁雄攝)
梁麗娟直言《蘋果》是支撐到本港報章出版的動力,令傳統傳媒做法有新方向。(廖雁雄攝)

開創多圖像少文字引其他報章仿傚

因此創刊開始便用上大量圖像配少量文字、全彩色印刷,「今時今日報紙所見頭版放上好大圖像,其實係由《蘋果》開創。」不少報章,例如《天天日報》、《快報》等亦因《蘋果》出現而結束營運;其餘報章則轉型,仿傚《蘋果》的做法。

▼蘋果日報歷年事件簿▼

1995年6月20日《蘋果日報》創刊,頭版報道是第一屆特首「跑馬仔」,圖為當日的創刊號。(盧翊銘攝)
1995年6月20日《蘋果日報》創刊,當日報紙頭版的右上方印上「創刊號」。(盧翊銘攝)
1995年6月20日創刊日,《蘋果日報》在當天的社論曾表明要辦一份「香港人的報紙」,又指尚有兩年便要移交政權,雖然害怕1997年後情況有變,「但我們不願意被恐懼所威嚇」。(盧翊銘攝)
1997年2月21日,《蘋果日報》刊登了一幅獨家的中共已故領導人鄧小平最照片。後來《蘋果日報》表示,這幅照片由本港的資深傳媒人帶來,並直接與黎智英接洽,最後以約16萬元買下刊登。(盧翊銘攝)
1997年6月30日,即回歸的前一天,《蘋果日報》的頭版標題是「殖民地香港最後一日」。(盧翊銘攝)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當日,《蘋果日報》當日頭條寫道「香港信有明天」。(盧翊銘攝)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當日,《蘋果日報》引述當時國家主席江澤民的說話:「貫徹高度自治,香港人當主人。」(盧翊銘攝)
+22

百名突發記者搶新聞促使競爭

除了排版外,《蘋果》內容上亦截然不同。相比起以往報道多依賴政府發放的新聞稿,《蘋果》更主動發掘新聞。梁舉例指,《蘋果》雖不是第一間截聽警方緊急通訊的傳媒,但「江湖傳聞」曾聘請過百名突發記者第一時間趕赴突發事件的現場,令行業競爭更大。

《蘋果》亦比起其他報章更願意投入資源做好新聞,包括曾派記者跟隨保釣人士赴釣魚台,更租借衞星電話作採訪,「做新聞做到咩程度,呢個標準係前無古人。」因此《蘋果》大受歡迎,不少人「一路鬧一路睇」,銷量一日最高達超過50萬份,為行內數一數二。

▼6月23日,《蘋果日報》停刊前最後第二份▼

6月23日的《蘋果日報》為停刊前最後第二份,頭版標題上有「新聞自由」四個字。(羅君豪攝)
6月23日的《蘋果日報》為停刊前最後第二份,頭版標題上有「新聞自由」四個字。(羅君豪攝)
6月23日的《蘋果日報》為停刊前最後第二份,頭版標題上有「新聞自由」四個字。(羅君豪攝)
6月23日的《蘋果日報》為停刊前最後第二份,頭版標題上有「新聞自由」四個字。(羅君豪攝)
6月23日的《蘋果日報》為停刊前最後第二份,頭版標題上有「新聞自由」四個字。(羅君豪攝)
6月23日的《蘋果日報》為停刊前最後第二份,頭版標題上有「新聞自由」四個字。(羅君豪攝)
6月23日的《蘋果日報》為停刊前最後第二份,頭版標題上有「新聞自由」四個字。(羅君豪攝)

設狗仔隊行小報風格:頭十年都好多污點

雖然《蘋果》為傳媒行業帶來翻天覆地改變,但亦曾陷入傳媒道德的爭議。梁指《蘋果》引入「狗仔隊」文化,揭不少明星不為人知的事件,甚至擴展至港聞版上,影響社會大眾對新聞行業的印象,至近年狗仔隊文化因法律問題等才式微。另外,創刊初期定位為小報,內容不少為風月版、偷窺走光等。

她形容《蘋果》「將新聞業界線推到最盡位置」,「當然推到最盡就出好多醜聞,包括陳健康事件等,頭十年都好多污點」。歷年來亦有不少新聞被人詬病,包括將長洲學生自殺死狀相片放在頭條報道。

▼6.23 蘋果讀者冒雨到壹傳媒大樓表達支持▼

6月23日,壹傳媒集團宣布會在周六停運。(鄭子峰攝)
6月23日,市民譚小姐到壹傳媒大樓向員工獻花及送上心意卡以示支持。(鄭子峰攝)
6月23日,市民譚小姐到壹傳媒大樓向員工獻花及送上心意卡以示支持。(鄭子峰攝)
6月23日,員工步出大樓接過心意卡。(鄭子峰攝)
6月23日,有讀者帶同《蘋果日報》到壹傳媒大樓拍照留念。(鄭子峰攝)

2003年成由商業化步向政治轉捩點

《蘋果》因涉違反《港區國安法》令資產被凍結而迎來最終章,梁麗娟憶述在創刊初期,《蘋果》政治方面並不突出,報道主要為突發及煽情新聞為主,後期則增加不少「政治八掛」元素,亦較多批判和揶揄權貴。至2003年反基本法23條立法,採訪做法亦有所改變,由商業化步向政治化,一方面旗幟鮮明、親民主派立場更明顯;另一方面在不少社會運動中亦「企喺市民個邊」,甚至鼓吹參與,如頭版印上「走上街頭」等口號。

近年《蘋果》轉型擺脫小報 「羶腥色」定位,不少頭版改用本港政治新聞;另外亦投放資源在網上,例如「動新聞」等。她指近年在傳媒的政治光譜上,《蘋果》是開明、自由及激進一邊,「如果《蘋果》無咗,傳媒就會偏向保守、建制個邊。」

她料在《國安法》下新聞尺度收緊,記者以言入罪的風險更大,「陰霾會一路困擾香港新聞界。」梁寄話傳媒工作者「現階段只能夠估(紅線),其實點自處都唔知」,惟有小心行事。

▼6.23 《蘋果日報》新聞部最後一夜▼

6月23日《蘋果日報》最後一夜,執行總編輯林文宗(左)及副社長陳沛敏(右)與員工互相打氣。(路透社)
6月23日《蘋果日報》最後一夜,員工完成最後一份《蘋果日報》,齊集大樓中庭鼓掌。(路透社)
6月23日《蘋果日報》最後一夜,員工自拍留念。(路透社)
6月23日《蘋果日報》最後一夜,員工趕緊為埋版。(路透社)
6月23日《蘋果日報》最後一夜,員工趕緊為埋版。(路透社)
6月23日《蘋果日報》最後一夜,員工趕緊為埋版。(路透社)
6月23日《蘋果日報》最後一夜,員工趕緊為埋版。(路透社)
+7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華。(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華。(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華則表示,《蘋果》對本港報業市場帶來競爭,帶動行業發展,「新聞報道多咗好多唔同做法」;而記者薪金亦因此獲提高。雖競爭下令報道更趨煽情以吸引讀者,但傅認為整體而言,《蘋果》為報界帶來的正面貢獻。

《蘋果》停運後,本港會否有可能再出現大型親民主派媒體?傅景華認為市場中仍有很多讀者追求立場批判政府的媒體,故料會有不少新媒體湧現,特別是網媒。然而很難再出現規模與《蘋果》相若的媒體,因《蘋果》「幾十年品牌,要好時間建立」,加上在新媒體盛行年代,要創立傳統媒體絕非易事。

▼6.17警方進入壹傳媒大樓▼

6月17日,警員在《蘋果日報》大樓搜查,檢走大量物品,包括屬於新聞工作者的電腦。(李澤彤攝)
6月17日,警員在《蘋果日報》大樓搜查,檢走大量物品。(李澤彤攝)
6月17日,數百警員進入《蘋果日報》大樓搜查,檢走大量物品,包括屬於新聞工作者的電腦。(蘋果日報 via Getty Images)
6月17日,數百警員進入《蘋果日報》大樓搜查,檢走新聞工作者的電腦,桌上僅剩下LCD屏幕。(Lam Yik/路透社)
6月17日,壹傳媒集團行政總裁張劍虹由警方抽返《蘋果日報》大樓作調查。(李澤彤攝)
6月17日,《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由警方抽返《蘋果日報》大樓作調查。(李澤彤攝)
6月17日,數百警員進入《蘋果日報》大樓搜查。(蘋果日報 via Getty Images)
+13

 

蘋果停刊|學者形容開天闢地衝擊報業 將新聞界線推到盡終爆醜聞

播放
撰文:黃金棋

最後更新日期:

創刊26周年的《蘋果日報》,周四(24日)劃上句號,出版最後一份實體報紙,網站及手機程式也停止運作。回顧《蘋果》歷史,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梁麗娟形容為「支撐本港報章出版嘅動力」,為新聞工作投入資源的程度更是前無古人,令大部份報章亦轉型仿傚其做法;然而歷年來其報道手法及風格,如引用「狗仔隊」等,亦屢遭詬病。

《蘋果日報》亦是旗幟鮮明親民主派的報章,梁麗娟指《蘋果》2003年7.1遊行後由商業化改為政治化;近年亦轉型擺脫小報「羶腥色」定位,頭版多是本港政治新聞,「《蘋果》完成歷史任務嘅時候,定位已經唔同咗」,她對停刊覺可惜,指削弱了本港傳媒的多元化程度。

▼6.23 市民凌晨旺角搶購最後的《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告別號在6月24日凌晨在旺角報檔有得賣,出現購買人龍,報檔要出「限購令」。(梁鵬威攝)
《蘋果日報》告別號在6月24日凌晨在旺角報檔有得賣,出現購買人龍,報檔要出「限購令」。(梁鵬威攝)
《蘋果日報》告別號在6月24日凌晨在旺角報檔有得賣,出現購買人龍,報檔要出「限購令」。(梁鵬威攝)
《蘋果日報》告別號在6月24日凌晨在旺角報檔有得賣,出現購買人龍,報檔要出「限購令」。(梁鵬威攝)
《蘋果日報》告別號在6月24日凌晨在旺角報檔有得賣,出現購買人龍,報檔要出「限購令」。(梁鵬威攝)
《蘋果日報》告別號在6月24日凌晨在旺角報檔有得賣,出現購買人龍,報檔要出「限購令」。(梁鵬威攝)
《蘋果日報》告別號在6月24日凌晨在旺角報檔有得賣,出現購買人龍,報檔要出「限購令」。(梁鵬威攝)
+27

梁麗娟:《蘋果日報》對手是電視

《蘋果日報》於1995年創刊,梁麗娟指在其出現前,報章多為「文人辦報」,亦有「文以載道」的想法,報道以新聞及資訊為主,她憶述曾將70至80年代的報章給學生看,「佢哋係唔想睇,一見到就話咁多字。」

至《蘋果》出現後,便為報業市場帶來衝擊,梁形容是「Groundbreaking」(開天闢地),將新聞資訊當作商品,當時《蘋果》對手不是其他報章,而是電視傳媒。

梁麗娟指《蘋果日報》引入「狗仔隊」文化,揭不少明星不為人知的事件,影響社會大眾對新聞行業的印象。(廖雁雄攝)
梁麗娟指《蘋果日報》引入「狗仔隊」文化,揭不少明星不為人知的事件,影響社會大眾對新聞行業的印象。(廖雁雄攝)
梁麗娟形容《蘋果日報》「做新聞做到咩程度,呢個標準係前無古人」。(廖雁雄攝)
梁麗娟對《蘋果日報》停刊亦感可惜,擔心削弱了本港傳媒的多元化程度。(廖雁雄攝)
梁麗娟對《蘋果日報》停刊亦感可惜,擔心削弱了本港傳媒的多元化程度。(廖雁雄攝)
梁麗娟直言《蘋果》是支撐到本港報章出版的動力,令傳統傳媒做法有新方向。(廖雁雄攝)

開創多圖像少文字引其他報章仿傚

因此創刊開始便用上大量圖像配少量文字、全彩色印刷,「今時今日報紙所見頭版放上好大圖像,其實係由《蘋果》開創。」不少報章,例如《天天日報》、《快報》等亦因《蘋果》出現而結束營運;其餘報章則轉型,仿傚《蘋果》的做法。

▼蘋果日報歷年事件簿▼

1995年6月20日《蘋果日報》創刊,頭版報道是第一屆特首「跑馬仔」,圖為當日的創刊號。(盧翊銘攝)
1995年6月20日《蘋果日報》創刊,當日報紙頭版的右上方印上「創刊號」。(盧翊銘攝)
1995年6月20日創刊日,《蘋果日報》在當天的社論曾表明要辦一份「香港人的報紙」,又指尚有兩年便要移交政權,雖然害怕1997年後情況有變,「但我們不願意被恐懼所威嚇」。(盧翊銘攝)
1997年2月21日,《蘋果日報》刊登了一幅獨家的中共已故領導人鄧小平最照片。後來《蘋果日報》表示,這幅照片由本港的資深傳媒人帶來,並直接與黎智英接洽,最後以約16萬元買下刊登。(盧翊銘攝)
1997年6月30日,即回歸的前一天,《蘋果日報》的頭版標題是「殖民地香港最後一日」。(盧翊銘攝)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當日,《蘋果日報》當日頭條寫道「香港信有明天」。(盧翊銘攝)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當日,《蘋果日報》引述當時國家主席江澤民的說話:「貫徹高度自治,香港人當主人。」(盧翊銘攝)
+22

百名突發記者搶新聞促使競爭

除了排版外,《蘋果》內容上亦截然不同。相比起以往報道多依賴政府發放的新聞稿,《蘋果》更主動發掘新聞。梁舉例指,《蘋果》雖不是第一間截聽警方緊急通訊的傳媒,但「江湖傳聞」曾聘請過百名突發記者第一時間趕赴突發事件的現場,令行業競爭更大。

《蘋果》亦比起其他報章更願意投入資源做好新聞,包括曾派記者跟隨保釣人士赴釣魚台,更租借衞星電話作採訪,「做新聞做到咩程度,呢個標準係前無古人。」因此《蘋果》大受歡迎,不少人「一路鬧一路睇」,銷量一日最高達超過50萬份,為行內數一數二。

▼6月23日,《蘋果日報》停刊前最後第二份▼

6月23日的《蘋果日報》為停刊前最後第二份,頭版標題上有「新聞自由」四個字。(羅君豪攝)
6月23日的《蘋果日報》為停刊前最後第二份,頭版標題上有「新聞自由」四個字。(羅君豪攝)
6月23日的《蘋果日報》為停刊前最後第二份,頭版標題上有「新聞自由」四個字。(羅君豪攝)
6月23日的《蘋果日報》為停刊前最後第二份,頭版標題上有「新聞自由」四個字。(羅君豪攝)
6月23日的《蘋果日報》為停刊前最後第二份,頭版標題上有「新聞自由」四個字。(羅君豪攝)
6月23日的《蘋果日報》為停刊前最後第二份,頭版標題上有「新聞自由」四個字。(羅君豪攝)
6月23日的《蘋果日報》為停刊前最後第二份,頭版標題上有「新聞自由」四個字。(羅君豪攝)

設狗仔隊行小報風格:頭十年都好多污點

雖然《蘋果》為傳媒行業帶來翻天覆地改變,但亦曾陷入傳媒道德的爭議。梁指《蘋果》引入「狗仔隊」文化,揭不少明星不為人知的事件,甚至擴展至港聞版上,影響社會大眾對新聞行業的印象,至近年狗仔隊文化因法律問題等才式微。另外,創刊初期定位為小報,內容不少為風月版、偷窺走光等。

她形容《蘋果》「將新聞業界線推到最盡位置」,「當然推到最盡就出好多醜聞,包括陳健康事件等,頭十年都好多污點」。歷年來亦有不少新聞被人詬病,包括將長洲學生自殺死狀相片放在頭條報道。

▼6.23 蘋果讀者冒雨到壹傳媒大樓表達支持▼

6月23日,壹傳媒集團宣布會在周六停運。(鄭子峰攝)
6月23日,市民譚小姐到壹傳媒大樓向員工獻花及送上心意卡以示支持。(鄭子峰攝)
6月23日,市民譚小姐到壹傳媒大樓向員工獻花及送上心意卡以示支持。(鄭子峰攝)
6月23日,員工步出大樓接過心意卡。(鄭子峰攝)
6月23日,有讀者帶同《蘋果日報》到壹傳媒大樓拍照留念。(鄭子峰攝)

2003年成由商業化步向政治轉捩點

《蘋果》因涉違反《港區國安法》令資產被凍結而迎來最終章,梁麗娟憶述在創刊初期,《蘋果》政治方面並不突出,報道主要為突發及煽情新聞為主,後期則增加不少「政治八掛」元素,亦較多批判和揶揄權貴。至2003年反基本法23條立法,採訪做法亦有所改變,由商業化步向政治化,一方面旗幟鮮明、親民主派立場更明顯;另一方面在不少社會運動中亦「企喺市民個邊」,甚至鼓吹參與,如頭版印上「走上街頭」等口號。

近年《蘋果》轉型擺脫小報 「羶腥色」定位,不少頭版改用本港政治新聞;另外亦投放資源在網上,例如「動新聞」等。她指近年在傳媒的政治光譜上,《蘋果》是開明、自由及激進一邊,「如果《蘋果》無咗,傳媒就會偏向保守、建制個邊。」

她料在《國安法》下新聞尺度收緊,記者以言入罪的風險更大,「陰霾會一路困擾香港新聞界。」梁寄話傳媒工作者「現階段只能夠估(紅線),其實點自處都唔知」,惟有小心行事。

▼6.23 《蘋果日報》新聞部最後一夜▼

6月23日《蘋果日報》最後一夜,執行總編輯林文宗(左)及副社長陳沛敏(右)與員工互相打氣。(路透社)
6月23日《蘋果日報》最後一夜,員工完成最後一份《蘋果日報》,齊集大樓中庭鼓掌。(路透社)
6月23日《蘋果日報》最後一夜,員工自拍留念。(路透社)
6月23日《蘋果日報》最後一夜,員工趕緊為埋版。(路透社)
6月23日《蘋果日報》最後一夜,員工趕緊為埋版。(路透社)
6月23日《蘋果日報》最後一夜,員工趕緊為埋版。(路透社)
6月23日《蘋果日報》最後一夜,員工趕緊為埋版。(路透社)
+7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華。(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華。(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華則表示,《蘋果》對本港報業市場帶來競爭,帶動行業發展,「新聞報道多咗好多唔同做法」;而記者薪金亦因此獲提高。雖競爭下令報道更趨煽情以吸引讀者,但傅認為整體而言,《蘋果》為報界帶來的正面貢獻。

《蘋果》停運後,本港會否有可能再出現大型親民主派媒體?傅景華認為市場中仍有很多讀者追求立場批判政府的媒體,故料會有不少新媒體湧現,特別是網媒。然而很難再出現規模與《蘋果》相若的媒體,因《蘋果》「幾十年品牌,要好時間建立」,加上在新媒體盛行年代,要創立傳統媒體絕非易事。

▼6.17警方進入壹傳媒大樓▼

6月17日,警員在《蘋果日報》大樓搜查,檢走大量物品,包括屬於新聞工作者的電腦。(李澤彤攝)
6月17日,警員在《蘋果日報》大樓搜查,檢走大量物品。(李澤彤攝)
6月17日,數百警員進入《蘋果日報》大樓搜查,檢走大量物品,包括屬於新聞工作者的電腦。(蘋果日報 via Getty Images)
6月17日,數百警員進入《蘋果日報》大樓搜查,檢走新聞工作者的電腦,桌上僅剩下LCD屏幕。(Lam Yik/路透社)
6月17日,壹傳媒集團行政總裁張劍虹由警方抽返《蘋果日報》大樓作調查。(李澤彤攝)
6月17日,《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由警方抽返《蘋果日報》大樓作調查。(李澤彤攝)
6月17日,數百警員進入《蘋果日報》大樓搜查。(蘋果日報 via Getty Images)
+13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