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香港蘋果日報發行的最後一天。蘋果日報不是死於裸體、屍體,卻是死於難解的習題。中國共產黨把黎智英與蘋果日報視為眼中釘,當國家安全法通過以後,就是香港死亡之日。黎智英倘若不碰政治,他可以是富豪、可以是紅頂商人,他甚至可以在台灣、美國,繼續他的美好人生。當然,蘋果日報只要不碰政治,報社的金流更不會被凍結、沒收,乃至於現在收刊的情況,更不會發生。
請不要拿中天這種破玩意兒來相提並論,有點腦就會知道,這兩個媒體完全不能類比。以中國的標準,現在這些在台灣謾罵與造謠的人與媒體,通通都是唯一死刑。
只是,有些話,在香港新聞自由的棺木即將闔上之前,還是得說說。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議會通過決議,率先所有的蘇聯加盟共和國宣佈獨立。蘇聯是當時全世界第二大強權,對於立陶宛脫離蘇聯,自然不可能放手。蘇聯於1991年1月8日,派遣軍隊進入立陶宛,並且要求立陶宛撤銷獨立宣言。立陶宛政府拒絕,蘇聯軍隊於是佔領立陶宛國防部與新聞中心,而立陶宛政府在聯絡戈巴契夫不成後,呼籲全體國民守衛國家,於是大批立陶宛國民自發性的聚集在立法議會、電視台、廣播電台等門口,希望可以捍衛民意與新聞自由,至少不要被蘇聯壟斷傳播訊息的管道。1月13日凌晨,蘇聯軍隊對電視台的群眾開火,導致13名民眾死亡,但群眾仍然不退去。大約有5萬人左右的群眾聚集在電視台前,蘇聯軍隊則是束手無策,不敢開槍,卻也不能後退。國際間對於立陶宛政府的處境開始聲援,冰島甚至第一個承認立陶宛獨立,戈巴契夫最後只能下令蘇聯軍隊撤退,立陶宛則舉行公民投票,正式獨立。
香港的路很長、很暗,因為就在中國隔壁。為了堅持民主自由,蘋果日報從1997年以後,就逐漸喪失中國企業主的關愛,以及想要進入中國市場的廠商廣告。如果黎智英願意,他可以成為香港第一大報的紅色企業家,年營收可以上百億,但是他選擇進入牢裡,蘋果日報最終選擇關閉。馬雲的例子就在眼前,與魔鬼打交道,最後的下場就是鳥盡弓藏。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八個字,在香港已經是禁語,蘋果日報的主筆被逮捕,就是因為控方主張這個標語違反國家安全法,隱藏著要把香港從中國分離的政治目的。如果幾句話就能入獄數年,很難想像,香港人還能活在什麼樣的氛圍裡。只是,曼德拉曾經這麼說,「我希望我的墓碑上能寫上這樣的一句話:『埋葬在這裡的是已經盡了自己職責的人』。除此之外,我別無他求。」因此,即使蘋果日報只存在於1995到2021.香港人請別嘆氣,留下自己的底氣,盡了自己的職責就好,花會再開,沒有任何獨裁政權,可以永遠存在。立陶宛都可以擊敗前蘇聯,香港也可以是未來的立陶宛。
千萬保重,香港的朋友。願榮光歸香港。
立陶宛,是個遙遠的國家,座落在波羅的海旁邊,面積有65,300平方公里,比台灣大一倍左右,但是人口只有280萬上下。他們在6月20日的新增病例是51人,他們自己沒有生產疫苗,但是疫苗覆蓋率非常高,打過第一劑的民眾已經有203萬人,第二劑也有88萬1千人,大概已經有三成左右。
這個國家,從1991年獨立以後,跟台灣的關係在過去並不是相當熱絡,我們甚至沒有在對方的首都設立大使館,立陶宛的事務就由台灣幾個駐外使館一起處理,主要是由台灣駐拉脫維亞代表團兼任協助這個國家的外交工作。聽說明年會來台北設立機構,我們就拭目以待。
立陶宛,這個遠方的朋友,透過外交部長宣布,捐贈台灣2萬劑AZ疫苗。
他在推特裡是這麼說的:「今天早上,立陶宛政府同意捐贈2萬劑疫苗給台灣(附上國旗)。儘管力量不大,透過捐贈疫苗這件事,還是可以展現我們與台灣人民一起堅定對抗肺炎的信念。我們都熱愛自由,應該彼此照顧。」
如果你知道立陶宛過去的歷史,就會知道外交部長這段話,是很有意義的。早在13世紀就已經有立陶宛大公國存在,但是在18世紀先被瑞典攻佔,後來又被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瓜分,甚至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份。第一次世界大戰,立陶宛先被德國佔領,後來短暫獨立,卻立刻被波蘭併吞。二次大戰期間,被劃入納粹德國的勢力範圍,接著屢被蘇聯與德國輪流出賣,戰後則被蘇聯併吞,成為共產蘇維埃的一部份,直到1991年才正式獨立至今。
立陶宛人的發展指數很高,是東歐穩定成長的國家。但是他們歷經了不同國家佔領、以及長達二百年以上的亡國歷史,而且又曾經是蘇聯帝國大家庭的一份子,對於共產主義中國,應當有更深的體會。維繫兩國的情誼,當然不是10萬片口罩,或是2萬劑AZ疫苗而已。我們有相似的歷史背景、共通的文化價值,這是任何地緣政治都很難取代的。
至於「疫苗乞丐」這種話,原本不值一駁,但是看來這是某些人的共通價值,我只好舉出一個佛經故事勸誡這些人:
蘇東坡與佛印,曾經有一段對話。一天,兩人相對坐禪,蘇東坡一時心血來潮,問佛印禪師:「你看我現在禪坐的姿勢像什麼?」
佛印禪師說:「像一尊佛。」
蘇東坡聽了之後滿懷得意。
此時,佛印禪師反問蘇東坡:「那你看我的坐姿像甚麼?」
蘇東坡毫不考慮地回答:「你看起來像一堆牛糞!」
佛印禪師微微一笑,雙手合十說聲:「阿彌陀佛!」
最後,感謝Gabrielius Landsbergis部長,以及所有的立陶宛人民,大恩大德同樣來日再報,以後如果有立陶宛人要打離婚訴訟,我一定免費幫忙。
雖然,解封之後,我還是會優先去日本玩就是了。
雖然,解封之後,我還是會優先去日本玩就是了。
不對,聽說這個國家,正妹非常多。我還是再想想好了。
「香港人,珍重!」
香港蘋果日報遭港府以違反「國安法」為由凍結資金,沈重決定在6月24日出版最後一份紙本報紙,電子版亦從24日零時起停止運作。
「感謝讀者、訂戶、廣告客戶及香港人26年來愛護與支持,在此別過,珍重。」
昨夜香港《蘋果日報》大樓外聚集大量市民,開啟手機照明功能揮手送別,《蘋果日報》大樓內部職員亦紛紛聚集在窗戶、陽台邊,用相同方式向市民揮手道別。
蘋果有同仁表示:「26年來,一字一句,都在守護香港。即使創辦人黎智英身陷牢獄,多名高層相繼被捕及起訴,我們都緊守崗位,如常編採」
「一直堅持出版,只因要讓讀者知道,《蘋果日報》不但是一份報章,更代表香港的自由。」
許多人認為,在《蘋果日報》停止運作後,港府將會更加肆無忌憚的使用《國安法》打壓香港人、香港媒體,香港的情勢將更加險峻。
另外,6月18日被國安處以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突襲破門搜查、拘捕的副社長陳沛敏,先生正是《立場新聞》的總編輯鍾沛權,報導指出警方搜索當天強硬帶走屬於鍾沛權的兩台電腦、一台平板。
有許多網民擔心,《立場新聞》將是《蘋果日報》後的下一個犧牲者。
–
《蘋果》給香港人的告別書:
1995年6月20日,《蘋果日報》第一篇社論開宗明義重:「我們屬於香港」。距離主權移交只有兩年,生於動盪,《蘋果》卻像那時選擇留下來的香港人一樣,面對前景不明朗,儘管忐忑,卻仍抱有希望,對這片土地這個家,堅持不放棄:「我們怕。但我們不願意被恐懼所威嚇。」
97年7月2日出版A1頭條,大字標題:「香港信有明天」。當時兩歲多的《蘋果》,散發青春的大膽、天真、熱血與樂觀,信香港可以按照《基本法》追求落實民主,信「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下文明的價值與制度得以守護甚至拓展,信香港人可以享受真正的繁榮安定、人權自由與尊嚴。
這廿多年來,我們都秉持這樣的信念前行。然而,到了今天,當香港已變得不可辨,屬於香港的《蘋果日報》,也無奈忍痛要跟香港人說再見了。
政權上周四第二度搜查報館,撿取大批新聞材料,並以國安法拘捕五名高層,其中報館的社長張劍虹、總編輯羅偉光已被落案控告,還柙在獄。昨晨再拘捕主筆楊清奇,報館基於員工安全和人手考慮,決定停刊及停止新聞網站的運作。2021年6月24日之後,香港將沒有《蘋果》。《蘋果》死亡,新聞自由是暴政的犧牲品。
對於編採同事,我要向你們致敬。近年經歷惡勢力圍堵《蘋果》,同事集體被起底、警方搜報館,老闆、高層先後被拘控,你們一直緊守崗位,沒有一天停止出版新聞。尤其是在白色恐怖下,仍然撐到最後,並肩完成最後一天報紙出版和新聞網站運作的手足,我以你們為榮。《蘋果》美好的仗已經打過,但相信你們日後無論身在哪裏,擔任甚麼崗位,仍會毋忘這份初心與精神。
對於讀者以至香港人,過去一星期你們為《蘋果》打氣,一直叫我們「撐住」,說「香港唔可以冇咗蘋果」。在這裏,要為辜負了你們的期望致歉,在沒有《蘋果》的日子,希望你們珍重,一生平安。
最後,我們盼望暫失自由的同事盡早獲釋,可以回家與家人團聚。
我特別喜歡近日的一幅漫畫,蘋果被埋葬在泥裏,種子卻長成滿樹更大更美的蘋果。永遠愛你們,永遠愛香港。
陳沛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