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送台灣疫苗不只為報恩 律師曝兩國連結:歷史太像了

我國曾在去年送給立陶宛10萬片口罩,如今立陶宛「湧泉以報」,成為第一個捐疫苗給台灣的歐盟國家。該國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也在推特中寫道,雖然數量不多,但他感到驕傲,「熱愛自由的人民應該要彼此照顧」。
呂秋遠對此在臉書上發文,提到立陶宛面積約台灣的兩倍大,人口僅約280萬人,發展指數很高,是東歐穩定成長的國家,然而他們在獨立之前,曾經歷長達兩百多年的亡國歷史。
他指出,早在13世紀就有立陶宛大公國,但他們在18世紀遭瑞典攻佔,後來陸續被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瓜分,還被納入俄羅斯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先被德國佔領,短暫獨立後又旋即被波蘭併吞;到了二戰期間,則被德國和蘇聯輪流出賣,戰後再遭蘇聯併吞,納入共產蘇維埃,直到1991年才獨立出來。呂秋遠分析道,正因為這段經歷,立陶宛「對於共產主義中國,應當有更深的體會」。
立陶宛獨立之後與台灣交流並不熱絡,甚至沒有在彼此的首都設使館,直到今年5月才宣布今年將在台灣開設貿易代表處。呂秋遠認為維繫距離遙遠的兩國情誼的,並非10萬片口罩或2萬劑疫苗而已,「我們有相似的歷史背景、共通的文化價值,這是任何地緣政治都很難取代的。」
他並表示,為了感謝藍斯柏吉斯部長和立陶宛人民的大恩大德,「以後如果有立陶宛人要打離婚訴訟,我一定免費幫忙」。最後還打趣補充道,雖然解封後想優先去日本玩,但聽說立陶宛「正妹非常多」,他會再想想。
立陶宛在5月宣布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跨區域合作機制「17+1」,藍斯柏吉斯受訪時表示,東歐與北京的合作機制,對立陶宛「幾乎沒有帶來任何好處」。當時中國大陸媒體分析,在美中緊繃、俄中走近的雙重因素下,立陶宛對中國的疏離感增強,甚至走向反中、抗中。
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 路透
立陶宛2萬劑疫苗是台灣要來的? 《路透社》揭露台灣「開口要」疫苗

先前國民黨立委李德維曾在網路表示,立陶宛會捐贈疫苗給我們,其實是透過駐「拉脫維亞」代表團要求的。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立陶宛衛生部提交給政府的文件顯示,6月15日拉脫維亞代表團尋求幫助後,立陶宛捐贈台灣疫苗,將在9月底前抵達。這讓國民黨立委砲轟「不能拿捐口罩來當籌碼,難道各國的駐外單位都去跟別國要疫苗嗎?」
今日李德維在臉書表示,「感謝立陶宛,但該付錢」。他指出,台北時間昨天傍晚,「路透社」率先揭露這則報導,第一時間,新聞寫的相對簡潔:「The vaccines, requested by Taiwan, will be transferred by the end of September.」,簡單說,關鍵就在「requested」這個單字,不是人家主動捐,而是我們開口要的。
稍晚,「路透社」更新了報導,寫得更加詳實。根據該報導顯示,立陶宛衛生部提交給政府的文件顯示,6月15日拉脫維亞代表團尋求幫助後,立陶宛捐贈的疫苗。李德維表示,原來,根據立陶宛衛生部提交的文件顯示,這些疫苗是由 台北駐拉脫維亞代表團在6月15日尋求幫助後,決定捐贈的。
李德維呼籲政府,是否不要為難人家了,如果拖到九月底,台灣還無法取得足夠疫苗,非要那2萬劑不可,後果早就不堪設想。


鶯歌「立陶碗」感謝立陶宛!蘇巧慧力挺喊:讓善循環持續
記者黎冠志/新北報導
立陶宛宣布將贈2萬疫苗給台灣,預計9月底前運送,不只立法院民進黨團已召開記者會感謝,民間致謝的響應活動也不少!新北市著名的陶瓷工藝大城鶯歌,發起「立陶碗感恩連署活動」,聯合在地陶業,擺立出自家最美陶碗,以創意行動感謝立陶宛,而立委蘇巧慧也在臉書PO照同聲感謝並稱「盼善循環持續」,讓不少網友留言:「實在太美了」、「期待三級解除後,到鶯歌創造自己的立陶碗」。
▲鶯歌「立陶碗」感謝立陶宛!民進黨立委蘇巧慧力挺喊:讓善循環持續(圖/蘇巧慧辦公室提供)
蘇巧慧說,指揮中心宣布三級警戒後,鶯歌老街生意大受影響,更別說提供實作的觀光工廠,所以她想藉由「立陶碗感恩連署活動」邀請民眾,宅在家也能上網訂購美麗陶器、為生活增添儀式感,「並待疫情過後,來躺鶯歌文化之旅買體驗,讓烈火淬鍊能在這波疫情中繼續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