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搜捕之後:《蘋果日報》與香港精神

#早點鳴:在被潑滿油污水的今日香港,《蘋果》很多始終如一的特質,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膽生毛(很有膽量),要做的事便去做,不依章法出牌,不理誰在做主,不管三七二十一。它的核心價值是服務讀者,既服務他們的獵奇心態和大眾品味,自然也服務他們對民主自由的追求、對挺直腰板過正常日子的嚮往。

行文至此,再打開臉書,又是另一種風光。香港人不單為自己買一份報紙,還大疊大疊的買了很多報紙,派給買不到的人。有人把買到的報紙捐出來,加一個「支持蘋果日報,支持新聞自由」的籌款箱,放在區議員辦事處。

※編按:香港蘋果日報今日(24)將出版最後一份實體報紙,而蘋果日報網站已於昨日(23)午夜停止更新。上週,香港政府以「國安法」拘捕壹傳媒數名高層及編輯,並凍結旗下公司資產。
▍全文
大搜捕之後:《蘋果日報》與香港精神
https://pse.is/3dn2ng

#舊文回顧 #蘋果日報 #香港蘋果日報 #壹傳媒 #報紙 #香港 #蘇美智

顯示較少內容
查看更多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蘇美智/大搜捕之後:《蘋果日報》與香港精神

 

香港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及其兩位兒子、四名壹傳媒高層在8月10日被捕,12日凌晨獲准保釋。 圖/法新社
香港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及其兩位兒子、四名壹傳媒高層在8月10日被捕,12日凌晨獲准保釋。 圖/法新社

 

昨夜我和很多香港人一起失眠了,早上醒來打開臉書一看,果然,都是實體版《蘋果日報》的照片。這是香港目前差不多碩果僅存、敢於明刀明槍跟強權對著幹的新聞報紙。

 

臉書上,有人默默地展開A1頭條拍攝,有人炫燿自己多早起來成功搶購,有人分享街頭巷尾的銷售情報。而這些人當中,很多明明一早就訂了網上版報紙。

 

 

 

「街坊不斷在群組報料哪裡還有《蘋果》賣,勢頭勁過(厲害過)搶iPhone!」

 

「從未見過7仔(7-11便利店)條隊那麼有型:人人默默入來拿起一份《蘋果》輪候給錢,整條隊都是。」

 

「樓下商場和便利店沒有《蘋果》了,水果攤就有(真蘋果)。」

 

「網上看直播,看到一班熟悉的面孔,早上被警察打壓完,夜晚一樣埋頭認真做。有這樣搏命專業的新聞從業員,為我們堅守新聞自由陣地,半夜去買幾份報紙,又算得什麼?」

 

 

有圖為證:朋友凌晨2點多來到旺角,看到街上默站了一條長長的人龍,據說那區的報紙最早到貨。官方數字為證,《蘋果日報》兩週前的實體版印刷量只有7萬多份,今日原本發行35萬份,後來因應搶購勢頭加印至55萬份。

 

這份今日必搶的報紙,頭條大字標明「蘋果一定撐落去」(蘋果一定撐下去),潛台詞是「香港一定撐落去」(香港一定撐下去)。

 

8月10日香港蘋果大搜捕

昨日的《蘋果》,鶴唳風聲。

 

早上10時,200警員突然掩至壹傳媒大樓,以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把創辦人黎智英和多名高層扣上手銬拘捕。新聞影片所見,警員在編採室桌面上左翻翻右翻翻,對搜查令列明的「不包括任何編採新聞材料」不屑一顧,也無視現場記者的抗議和質問。消息來源保密是寫在新聞殿堂上的守則,在高壓政權之下,更是尋求公義的重要工具。但對這些莽夫或許會問,行公義會紮職(升職)嗎?

 

我在《蘋果》網站觀看大樓裡的現場直播,編採人員先是錯愕慌亂,但很快便整頓起來,組織接力直播和旁述。我看到新聞部被劃入大範圍的封鎖區,看到大批員工在烈日下被趕到街上罰站。我也聽到新鮮換上「國家安全處高級警司」銜頭的李桂華,要求記者不要用手機拍攝自己的辦公室,理由是「編採當然是坐下來寫寫字做做批注,你怎會拿電話出來?」單是旁觀,也感到血壓上飆,我為《蘋果》編採人員克制又專業的記錄喝采。

 

滋擾和搜查了6個鐘頭,一起在網上見證荒謬和暴烈的香港人,先是激動憤怒,後來不知是誰先開始的宣示:「明天白紙都買!」這6個字像野火那樣「轟」的一聲到處燒起。隔岸的我,明知自己縱使失眠也不會搶到《蘋果日報》,唯有用文字表態。畢竟我也在香港《蘋果日報》工作過差不多2年。

 

 

8月11日出刊的《蘋果日報》頭條大字標明「蘋果一定撐落去」。 圖/歐新社
8月11日出刊的《蘋果日報》頭條大字標明「蘋果一定撐落去」。 圖/歐新社

 

 

黎智英被捕隔日,香港各地都有民眾發起聲援《蘋果日報》、新聞自由行動。 圖/法新社
黎智英被捕隔日,香港各地都有民眾發起聲援《蘋果日報》、新聞自由行動。 圖/法新社

 

那些年,我在蘋果的日子

那是《蘋果日報》成立後2年左右,對於入行也只得2年的、青澀的我,它有一種危險的魅力。從起家開始,它就建立了一種矛盾的名聲:為了做好新聞,它不惜工本,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惜工本,包括向行內精英高薪挖角,不少令人嚮往的前輩都一一跳槽,而且傳聞薪金倍增(說傳聞,因為從不敢向前輩求證,但不是傳聞的是,這行向來薪低基數小)。不惜工本,也包括它不怕得罪人。說穿了,新聞也是古老行業,累積不少慣性和墮性,譬如行家會「駁料」分享資訊,遲到也不怕。

 

但《蘋果日報》偏不分享。它一開始便建立了龐大得令人咋舌的突發團隊,不單派人分更駐守各大醫院急症室,還用人海戰術追擊意外現場。常見的是:電單車(機車)打頭陣,採訪車尾隨到,人人一身裝備,個個窮追猛打。小報館小記者一人一鏡,看到這個陣勢,很難不懷疑人生。

 

然而,它的好新聞跟我們在學院讀到的,卻也大不同。那些年,《蘋果》讓人聯想到的形容詞大概都是「煽情」、「低俗」一類,而它看重的新聞價值,資淺的我猜不透,堪稱「鬼影變幻球」。那時,幾多前輩記者天天為重要的嚴肅新聞努力,揭發權貴操控,揪出制度不公,做出不少冠絕全行的優秀報道,可是翻開報紙,佔上A1頭條卻是:一隻據說會守衛主人的靈性小貓、一宗莫名甚妙的家庭糾紛、或是一個明星的失態。

 

我個人經驗最神奇的一次,是被派到英國採訪末代港督彭定康⋯⋯的三個女兒,作為娛樂新聞加碼改版的頭炮。那時我自命流著新聞血,恨不得被派去找的是人家老爸。自九七回歸碼頭揮淚一別後,彭家三個女兒都不再是公眾人物了,而我出師之名只是「香港人掛念你們」。

 

採訪算是沒預約的,因為送出的電郵一直沒得到回覆。在細雨紛飛的倫敦街頭,我和攝影師站在人家工作的雜誌社樓下佇候,不明就裡的等啊等,竟然幸運地等到!對方當然錯愕,但大概出於英式禮貌,答應另約日子到家裡採訪。所以我確實到彭家作客了,可惜遇不上最期待的本尊。而那次之後,我也漸漸發現,自己擅長的原來不是在新聞前線衝鋒陷陣,而是留在後方專訪、慢工出細活。這也是自己在蘋果工作的重要收穫之一。

 

20年後,《蘋果》的面貌改變不少,但有意思的是,它依然充滿矛盾——它產出大量優秀嚴謹的、不懼強權的偵查報道,同時也出品了不少在娛樂和新聞之間踩線的劣質貨。然而,在被潑滿油污水的今日香港,《蘋果》很多始終如一的特質,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膽生毛(很有膽量),要做的事便去做,不依章法出牌,不理誰在做主,不管三七二十一。它的核心價值是服務讀者,既服務他們的獵奇心態和大眾品味,自然也服務他們對民主自由的追求、對挺直腰板過正常日子的嚮往。

 

香港式的資本主義政治表態

行文至此,再打開臉書,又是另一種風光。香港人不單為自己買一份報紙,還大疊大疊的買了很多報紙,派給買不到的人。有人把買到的報紙捐出來,加一個「支持蘋果日報,支持新聞自由」的籌款箱,放在區議員辦事處。有人呼籲「《蘋果》不只今日買,以後日日都要買」。在一片不景氣中,香港人也以最具資本主義特色的方法表態:買股票。從昨日至書寫此文時,壹傳媒股價累計升逾6倍,成交4.61億元。

 

香港人是傻的,傻得起勁,傻得可愛。據說傻人有傻福,我天天祈求這個說法不只一劑安慰。

 

蘋果和香港,都要撐下去。

 

 

《蘋果日報》的核心價值是服務讀者,既服務他們的獵奇心態和大眾品味,自然也服務他們對民主自由的追求、對挺直腰板過正常日子的嚮往。 圖/法新社
《蘋果日報》的核心價值是服務讀者,既服務他們的獵奇心態和大眾品味,自然也服務他們對民主自由的追求、對挺直腰板過正常日子的嚮往。 圖/法新社

 

(※ 作者:蘇美智,土生土長香港記者,出過幾本書,得過一些獎。本文授權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

 

 

 

|延伸閱讀|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