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靈操練禮讚》讀書筆記

《屬靈操練禮讚》讀書筆記

 

 

 

 

 

 

 

 

 

 

 

 

 

 

 

 

 

 

 

 

 

 

 

 

 

 

 

暗推Deborah 評論 屬靈操練禮讚  2017-10-18 11:15:25

靈性操練真諦(The Spirit of the Disciplines  作者:魏樂德Dallas Willard──獲1990年今日基督教雜誌年度讀者推薦好書獎。《屬靈操練禮讚》作者傅士德Richard Foster說:「這是近十年來最重要的一本書。」)這本書的第175、176頁提到「耶穌從獨處中獲得力量」,使我明白神在我身上的作為──七年了,好像事情原本就該如此發生/展似的…(以下要使用半詩半文的寫作方式敘述)。

我並不是沒有朋友。事實上,關心我的人很多。

但這個時期,聖靈就是引導我走在一條

回應神呼召的道路上

為了順服這樣的帶領

我來到了「曠野」

孤單一人

繼續往前走

獨處

「然後」

我感到這輩子從未有過的屬靈飽滿

透過獨處的屬靈操練

我真正得力又得力

以至我能面對每一個接踵而來的各式挑戰

原來,神是這樣預備我

聖靈刻意把我擺放在一個對的位置

「然後」祂可以如此這般使用我

在聖靈的引導下,那四十天的曠野生活,其實是耶穌的得力場所。

聖靈之所以把耶穌引領到曠野去,是為了確保耶穌能以最佳的狀態來面對試探。

聖靈也會因同樣的理由,將我們領到曠野去。

耶穌在曠野獨處期間,禁食超過一個月,「然後」上帝才容許撒但以食物、虛榮、能力來試探耶穌。唯有這樣,耶穌才能在最佳狀態下,經受撒但的試探,因為曠野是祂的堅強堡壘和得力之處。

耶穌並非為了自己而致力獨處,而是為了求取行善的力量而獨處。

(因持有「獨處即是失敗/軟弱/逃避…」的信念,我們常徹底誤解耶穌在接受洗禮後,受試探的處境文理──太四。我們從經文中看到,聖靈引領耶穌到曠野接受魔鬼的試探,便以為那豈不是把備受飢餓和孤獨之苦的耶穌,硬是推倒在撒但前面示弱。)

後記:

我終於明白上帝為何「必須」把我從事工中被人踢出來,沉潛內斂這七年,為的是預備我,叫我得力,「然後」成為祂手中合用的器皿。

獨處是一切靈性操練的根本。我們怎樣實踐靈性紀律的操練?可以來看看耶穌和起初跟隨祂的人,曾如何用大量時間來獨處。

人子/神子耶穌、使徒保羅,還有行政院長但以理,真的是按著另一種秩序來生活。

耶穌從獨處/曠野中獲得力量。你呢?

俊昌的讀書心得071121

千萬不要誤以為我的愛妻是英英美代子。煮菜遠比帶小孩輕鬆多了,她比我擔當更多的家庭責任呢!她請這七年的育嬰假,全心委身在教養子女中,是非常偉大的事奉。為了我的生命建造,她平均每天與我有一小時的心靈對話。是我最忠實的代禱者,最親密的屬靈夥伴,最靈敏的屬靈先鋒。她的愛、她的支持、她的扶助…,啊!才德的婦女,何等榮美呀!

俊昌的讀書心得071120

※我必須把教導著重在神的子民於耶穌快再來前要如何在「生命」上預備自己,好勝過末日仇敵的攻擊及罪惡的洪流,來承擔起復興及收割的使命,並裝扮整齊,等候新郎基督的迎娶。

※教會要脫離從夏娃吃禁果所帶來以知識樹原則行事的習慣,而改用生命樹的原則來行事。自人類始祖直到今日的教會一直有兩種相對比的對神的態度──亞伯式的和該隱式的。末日教會一定要回歸到生命樹的原則,才能真正被改變成為聖潔、榮耀、沒有暇疵的教會。真正的戰場就在我們內心的深處,我們務必要十分的儆醒、持續地尋求、倚靠主才能得勝。

※但審判也是神的愛,為要帶來潔淨。

※這世代(當然包括教會)真理混淆不清,教義上「惟我看見的是真理,凡與我不同的皆異端」的態度隨處充斥。

※而忠心跟隨主的神兒女的使命就是要幫助世上所有「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

※我們要有敬虔的紀律,從神的話語中被建造,真誠地隨時隨地敬拜主、尋求主,才能成為神在末日時要使用的器皿。

俊昌的讀書心得071120

其實我講到孤單、講到肢體連結,不是為了解決我個人的問題。
當神使用我──成為一個講員、成為一個教導者。我必須解決的是『普遍的問題』。希望我的暮鼓晨鐘,可以成為這世代的幫助。
我想神在我身上作工(如果我不讓神在我身上作工,我就不能作神的工)──使我有責任也有義務把領受的分享出來!

俊昌的讀書心得071116

「因著僕人般的事奉,社群得以建立。拆屋破頂的人,建立出一極棒的社群。」──奧伯格

孤單的痛苦

「全世界有好幾十億的人,應該有人可以想出一個法子,讓任何人都不會感到孤單。」

沒有痛苦比得上孤寂之痛。

「三十七歲的我,朋友怎會寥寥無幾?」自己是不是哪兒出了問題。

我揣測別人是不是太忙沒時間交朋友。

似乎「每個人的朋友配額都已額滿,不再接受新的朋友。」

或許「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孤寂。用工作來填塞每天的日子很容易…..但這是不夠的。」

來來往往,飛來飛去,找尋的就是一群能夠讓自己有歸屬感的生物。

我所激起的漣漪是大家的心頭共鳴:「你也這樣?我還以為我是唯一如此的呢。」

為什麼我覺得這麼孤單?為什麼結交知心好友如此困難?

倘若孤單是女性普遍的現象,在男性之中,它就更是盛行了。美國有百分之九十的男性缺乏知心的朋友(因著更保守更忙碌更不重視家庭生活的緣故,我們台灣男性硬是只願意承認大約只有百分之八十九)。不過我們情願避而不談。「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是孤單的,孤寂會讓人聯想到失敗。」孤寂,使人心刺痛。事實上,大家會在不記名的民意調查中承認孤寂,不過若要記名的話,他們會說自己獨立自主、一無所缺。

德蕾莎修女說過,孤寂是現代社會的痲瘋病。沒人願意讓其他人知道他們患了痲瘋。

在加拿大的「方舟之家」(為輔助弱智者與其家庭而設立),盧雲找到了他在哈佛或耶魯大學教書時不曾有過的東西:歸屬感、接納與家的感受。

「我們都帶著自己深深地瘡疤,就是我們孤寂的傷口。我們發現獨處很難熬,因此我們企圖假手於塞得滿滿的行程、看電視或是其他上百萬種的方式來逃避。」

史懷哲說過,「我們一直近若比鄰,不過卻都因孤寂而死。」

真正重要的事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人生最強而有力的兩種經驗是成就(achieving)與連結(connection)。抓住我們注意力、使我們投入心力的,多半不外乎這兩大類型。

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專注於成就,一心追求成就,淪為它的僕役;而在人際關係上,卻日益破產而貧瘠。

成就並非不好──只要是出於正確的動機,並以正確的方式達成。但它不能代替人際關係。惟一真正有意義的成就,是那些豐富社群生命的成就。

諷刺的是,為成就而成就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偶像。我從未聽過有人在人際關係上失敗──例如孤立、孤寂、沒有摯友──生活卻有意義而又充滿喜樂。一個也沒有。二十世紀的世界,充斥著功成名就、卻沒有朋友的人。

相反地,我從未聽過有人在人際關係上成功──那些勤於墾殖友誼園地、全心顧家、善於付出並且接受關懷的人──然而卻生活悲慘的。

不論我們的存款多麼微薄,無論我們在別人定義的成功階梯上踏的是哪一階,最後,大家都會發現,真正重要的乃是他人。

唯有人類才能填補的空缺

我們受造,為要體驗合一的美妙。這是何以孤寂如此痛苦的原因。

「神說要有……,就有了……。神看……是好的。」

上帝按著祂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一個人。上帝看著這個有祂形象的人,說:「不好。」上帝為什麼看著男人說「不好」呢?是因為祂偏愛女生嗎?

此時墮落尚未發生。罪啦、背叛啦,都還沒有發生。

人類與上帝正處於完美的親密狀態時,上帝卻說獨居「不好」。

這是「惟有人類才能填補的空缺」。

沒有任何東西能夠代替你我對人際關係的需要,甚至連上帝自己也無法代替。

即使這個人處於未曾犯罪的完美狀態,他若「獨居」,這就不好。

你是為社群而造的這是上帝對你生命的期望。這是人類繁盛的條件。「社群不僅是一群人住在一起、彼此相愛。那是心靈復甦之處。」

不借赴湯蹈火的人際關係

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最白話的解釋就是,願意為彼此赴湯蹈火。

最孤立者的死亡機率,是那些人際關係健全者的三倍之高。換言之,和好朋友共享垃圾食物,要比獨自吃花椰菜要好。

如果你沒有自己的團體,但決定要加入某個團體,「你明年死亡得機率就減了一半。」

    刊載在美國醫學協會期刊研究發現,人際關係來往密切的人其真正感冒的比例,是那些較為孤立者的四分之一。人際往來頻繁的人,比起那些人際關係較為孤立的人,較不易感冒,病毒較少、分泌的黏液也較少。(這不是我亂扯的。他們分泌的黏液較少。因為不友善的人比友善的人更自大(snotty,有「自大」與「盡是鼻涕」兩種意思。)

     結論:你出生,是為了生活在神對社群的理想中,並且對此有所貢獻。這是你受造的目的。若忽視了這一點,其他盡屬枉然──無論你蓋了多少金字塔、履歷表看來有多顯赫。若忽視了這一點,人生就是失敗的。全心投入這項任務,去愛那些「有瑕疵」的人,即使沒有達成其他的目標,你都將活出高貴的人生。

好書推薦:褥子團契   Everybody’s normal till you get to know them

作者:奧伯格/著 John Ortberg  校園書房出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86134

俊昌的讀書心得071115

我無法用不帶情感的客觀視野來處理「屬靈信仰」這個棘手的問題,好像我是在進行一個科學實驗,而被實驗的對象對於我或任何人都無關緊要似的。不論我怎麼努力深思熟慮和保持客觀,我也會在這些互動中掙扎。我別無選擇,因為真理對我而言太重要了。

有時候,當我在苦思一些難題時,我必須承認自己的極限。有許多我們可以學習的事物,但也有許多我無法得知的事。也許有些問題(甚至不是最應該問的問題)根本沒有簡單、方便、又顯而易見的答案。問題的本身可能太奧秘高深──面對這種問題時,我們怎麼回應,也許比我們最終能否找到答案更為重要。「有些事我們一直做錯」,這個問題很敏感,好像搔著一直不癒合的傷口。這個問題很危險…

我覺得自己好像站在高山懸崖的邊緣,直視著下面無底的深淵,心中充滿恐懼與疑惑。我想退到安全的地方,可是全身僵直在原地。因為我心裡想要、也需要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發現自己不能不針對沒有回應的現況問些艱難的問題。然而,我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會造成威脅,一方面有可能讓我離開社群,使我不想再有任何互動;但另一方面,它也有可能讓我更加成長,使我更想進行心靈改革。

好書推薦:堅持一生的禱告When God Doesn’t Answer Your Prayer

http://www.taosheng.com.tw/bookfiles-01A/bookfiles-01A708.htm

傑瑞‧席哲 Jerry L. Sittser 美國麥種傳道會出版

李老師的讀書/教學心得071114

※我們別無選擇,因為謙卑學習是成長唯一的道路。

※學習不僅是責任也是義務。

李老師的讀書/教學心得071113

※大量閱讀是必須的!

李老師的讀書/教學心得071112

※我知道自己正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只不過我尚不夠成熟。

※由於目前在台灣多數客觀環境仍在錯誤中打滾的情境下,要堅持正確是相當不容易的事!

※任何一個時代,有思想的人都是很危險的。

李老師的讀書/教學心得071109

我的愛妻已經開始覺得我寫的東西慢慢超出她的理解範疇,稍覺艱澀──但就像愛因斯坦的太太說的:我雖不完全認識相對論,但我完全認識愛因斯坦。

李老師的讀書/教學心得071107

我作一點稍微的自我介紹:以前我是個標準的工作狂。這四年來,我們全家在晚上八點半就寢──刷牙、洗臉、晚禱加床邊故事(家庭祭壇),搞定這些,我們五口之家大約九點三十可以安然躺臥,進入夢鄉。因此,每早晨我可以在不被打攪的情形下,從容一小時看聖經寫日記,這四年所寫的筆記已有一千多頁,每頁大約六百多字。因為睡眠充足,上班就精神充沛。下午四點多學生放學,我從來不加班──我深信那是因為工作能力不佳或工作分配不當所致。我秉持的原則是,在不影響家庭和健康的情形下,盡心盡力努力工作。下班第一件事是去黃昏市場買菜──結婚十一年來,幾乎都是我下廚,我們很少吃外燴。回到家先幫三小孩沐浴,然後開始柴米油鹽醬醋茶、洗手作羹湯,每天都在過完整的家庭生活。週六早上是家庭禮拜時間。鮮少交際應酬,在正常情況下固定一週最多出外演講一次──我只能在家準備講章,無法常常常常常常常…(×n次)參加各式各樣的開會。刻意分別出來的是堅持過簡單穩定的生活。

熟知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個公共場合的開心果,學生們常常感染到我洋溢的喜樂。雖然我常寫出慷慨激昂又語重心長的言詞,不過我所過的日子是很美妙的。

李老師的讀書/教學心得071106

五丁是一個施工中、正在成長的班級。導師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充滿好奇又特立獨行的傢伙,而且天生就喜歡有所創新──或許也是有這樣的使命。請大家多鼓勵我、質問我,我相信你們所教導我的,遠比我所能給你們的更多。在這些切磋之下,我想自己所帶出來的班級若有什麼價值,功勞是屬於大家的。然而任何對我個人的指教──包括錯誤、缺失、無知與天真的想法,以及其他的魯莽和愚蠢,都應由我一個人承受。「如果我有絕對無誤的真理,然而我所有對它的解釋都難免有錯誤,那麼我至少必須隨時容許我的解釋被更正。」

現今這個階段,我們像裹在繭裡的蛹,在羽化的過程還沒有來臨之前,我們還不是振翅高飛的蝴蝶。然而,任何一種蛻變都必須從某處開始,我們越早開始越好。

李老師的讀書/教學心得071105

◎我們應該從創造「最大利潤」改為「合理利潤」,「不需要樣樣事情都做到極致。」

◎北歐國家所得高,但是生活簡樸,重視環保和家庭、人際關係、關懷弱勢,生活中自有一份美,「台灣應該多思考他們的價值,因為會塑造一個社會的集體情緒。」

◎我們不要太過強調經濟成長才是一切,因為人身還有其他事情也很重要,「經濟強悍但社會脆弱,人們會快樂嗎?」

李老師的讀書/教學心得071102

一、我們知道一粒蘋果有五顆種子,但我們不知道一顆種子會有多少粒蘋果。

二、無敵鐵金剛:鐵磨鐵會磨出刃來,相同的,你們在無數的考驗之後,必會鍛鍊出堅韌的生命特質,蛻變出成熟的品格內涵。

三、從正面積極的角度去看事物: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的。不要和自己、和別人過不去,路是無限寬廣。

四、不可使誠實和慈愛離開你:失去財物、掉了成績、沒有勝利,都不算是頂嚴重的事,惟獨人格破產才是徹底失敗。

五、活出生命的色彩:如果你無法從別人的身上看見希望,那就讓別人從你身上看見希望。我們不一定能在任何場合表達自己的理念,但我們一定可以在每一個時刻活出榮美的生命。

靈性對話語錄

阿昌您好:

看完您的分享很讓我感動  這樣認真的基督徒是少見的  我也曾經有類似的經歷

所以也分析檢討過自己的狀況  與您分享一下.或許可以彼此討論

我覺得小組員未能深交有幾個可能原因

1.會友同質性較低:

都會區的靈糧堂(包括我所屬的台北真理堂)  很多是第一代基督徒  所以信主歷程.屬靈  背景.現況.異象差異較大(這跟校園很不一樣)  內在思想與屬靈的同質性較低  這是比較偏宣教型的教會.自由度高.規範較少  但因主攻外展與活動.所以內聚往往較弱  老宗派的教會深耕社區較久(我參加過長老會.循理會)  同質性較高感情也好  很多是第二代基督徒.或同家族.同中小學.鄰居  比較偏牧養型教會.不成文規矩較多.但也有一些其他問題  建議可以去社區型教會觀摩幾個月  也許可以平衡一下

 2.小組聚會內容水準不佳:

建議小組中有人專心預備有啟發性與挑戰性小組題材  或自己自告奮勇預備.為小組長分擔壓力  也能建立小組的異象.藉此提升小組的同質性  我現在於校園團契小組用的是康希牧師與湖木教會的課程  效果不錯.只可惜不容易在教會推展

 3.小組長未能成屬靈榜樣:

建議趕快找一位自己認同的小組長 這樣對雙方都好(只能說鯨魚很難牧養大象)  否則就自己擔任小組長.由牧師牧養自己建立一個新的高同質性小組  因為同質性是G12的一個重要基礎  小組的英文是Team或Group  比方說棒球隊(baseball team)或魚群(fish group) 同質性高才能變強(team)或大(group) 內聚力才容易高

我目前也在做這樣的努力  也在重新認識自己的天賦與命定  好加入或建立一個新的小組(有主題的team)  如果有成效再往大的group邁進

供您參考  祝您 平安喜樂 福杯滿溢  ○○  2007/6/28

最近我寫了兩封信(和中北部幾個朋有互動),想與您分享。希望能提供您一些另類的思考。我沒有一點憤怒,更沒有任何想指控誰的念頭。只是用了不同的角度/鏡頭,看見一些值得提醒我們的事(這些年來我雜七雜八的寫了不少自我心靈對話),如果這些火花能夠成為您在牧會上的輔助,您也可以修正使用給神的工人。

我並不希望看見自己的問題被檯面化,「解決我的問題」並不是我的原意和動機。我衷心期盼的是「藉此提供一個警示,讓教會在上者明白一些現況,知道某些教會邊緣人的心理感受。」

以下就是兩封信的內容:

俊昌寫了一封信 071018

請問:在傳統猶太教中,牧羊的民族,如何遵守安息日?我知道至少乳牛畜牧者是不能的。除非他們隨時都在享受主同在的安息。

在教會,我們折斷了多少压傷的蘆葦?我們吹滅了多少將殘的燈火?因為錯誤的教導,不對的神學素養,經年累月的教會術語…,使得我們在有意無意間迫害了尋找真理的慕道者。我們非常容易叫人「因小組稱義」,因聚會/禱告會/服事稱義。我們會告訴新人/會友:進入小組才是家人,在教會不要當客人;我們以為去參加早禱會才是真敬虔,才能有穩定的靈修生活;我們高舉參加禱告會/參與服事/常進出教會的人/奉獻很多的人…。畢德生說:「這些特色中沒有一項是和聖經稍微沾上一點邊的,沒有一項可在福音故事中找到一點明證,全部都是有案可查的屬靈弊病。」傳統猶太教的誡命、律條、規條共有613條之多,現今教會的「呼籲」更是五花八門。我深深相信「法利賽人」不是兩千年前的一個特定族群,而是千百年來一直存在的「人性傲慢」

你猜,耶穌從小有沒有上過兒童主日學?初代教會中,一百個家庭裡有幾個人家中擁有聖經羊皮卷?(當時百姓民眾中的識字率呢?)2000年前的馬其頓城市內有幾個教會?在沒有電話、汽車、紙張…的年代,門徒究竟把握了什麼關鍵,使他們可以活在聖靈的復興中?而我們呢?區牧師常說:現今教會離神的心意越來越遠了。

我們可以放開僵化的頭腦幾分鐘,思想一下幾個有趣的問題:

(一)   假如耶穌牧養一個教會,他的信徒/會友人數大約是多少?是個大教會或是小教會?

(二)   假如耶穌是一個的牧師,他會如何牧養他的教會?他會不會發展出許多的教會增長策略?

(三)   假如耶穌是一個上班族(他曾是一個標準的木匠喔),他會不會一天到晚跑教會?又是每天清晨早禱會,又是周間禱告會、小組時間、核心同工會、福音小組、兒主教學、青少年輔導、外展事工、負責夫婦牧區、且是社青小組長、在學生工作中更是扮演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加上在下班後還很獻身的參加三小時的生命培訓課程呢!(不要懷疑,現今教會中真的有好些個這樣的帶職事奉超人/工作狂──隨便一數就找出一打人,包括以前的我;而且很受牧者的稱許哩!)

(四)   假如耶穌有一本週曆手冊,攤開他的行程表,他會如何規劃自己的時間?他會如何安排他的生活作息?

(五)   在聖經羊皮卷不易取得的年代,為什麼耶穌能對上帝的話語瞭若指掌?他是如何分別時間進修的?透過怎樣的操練使他能深刻的明白上帝的心意?

    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我們大都心知肚明,只不過我們多半不敢回答,以免得費勁去改革自己的目前生活。尤有甚者的是,這叫我們情何以堪去的去面對被冠上不順服不委身的封號呢?別亂想,飯多吃,話少講。豈不知牧師們已被業績逼得走上絕路,不得不是個標準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虔誠實踐家。

耶穌稱呼誰是有福的人?虛心、哀慟、溫柔、飢渴慕義、憐恤人、清心和為義受逼迫的人。耶穌所宣揚的天國福音的基本內涵一直就是:傳福音給貧窮的人,醫治傷心的人,使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並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我不認為「長期犧牲睡眠」來參加早禱會是對的。誠然,神不喜歡我們貪眠睡懶覺,但我們身體仍然是聖靈的殿,睡滿7~8小時仍然是神創造的自然律中對人的基本需求,不順服的人,必吃惡果。

為什麼在健康檢查中,常發現30歲的牧師,竟有著50、60歲的身體概況,我確信,那是標準的縱慾過度。不知保養顧惜聖靈的殿。(到底燃燒自己好呢?還是細水長流才對?)在教會/牧者錯誤的示範、鼓吹下,大家長期瘋狂的追逐業績的增長──太功利主義了!也太盲目了!

撒拉弗的敬拜給我們一個極佳的榜樣──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我非常認同葉光明牧師的領受:敬拜的時間應該是事奉的時間的兩倍。(拜託,求求大爺您,請不要再把這裡的敬拜和唱詩歌畫上等號了,好不好啊!)

匆忙、煩躁、急切、紊亂、慌張、緊湊、不停的動、團團轉、勞碌命、工作狂、壞脾氣、常失控、情緒不穩、沒有理智、給人壓力、逼迫他人、生氣暴怒、昏頭轉向、透不過氣、倉促、競爭、身不由己、汲汲營營、分身乏術、嘎不過來、勞累得直不起腰來、能者多勞(勞者快死)… 安息、平靜、穩定、柔和、慈憐、悠閒、喜樂、謙讓的心、大有信心、能等候、恆久忍耐、不急不徐、慢慢來才會快、可親近的人、傾聽、溫文儒雅、不慍不發、從容不迫、胸有成竹、遊刃有餘、成事於舉手投足之間、總是有空給需要的人、和平的能力、經省的擔子、容易的軛…
◎你很難去責怪這樣子的人,因為生命沒有擺放在正確的位置上,所以他們必須活在惡性循環之中。

◎匆忙並不是魔鬼造成的,因為匆忙本身就是魔鬼。

◎上帝從來不會引導人進到瘋狂氣喘、不能忍受的混亂中。

◎神恨惡「飛跑行惡的腳」是很有意思的:我們可以學習到一個功課,每當我們倉促急迫地去做某些事時,通常都會造成錯誤。我們愈是倉促行事,所犯的錯誤就愈大。

◎「忙碌」二字所代表的並非委身,而是背叛;不是虔敬,而是缺陷。忙碌一詞用在牧師身上,在我們聽來,就該像姦淫之於妻子,竊盜之於銀行家一般。那是一項嚴重的醜聞,極大的侮辱。

◎忙碌的人很少是過得快樂的。

◎不要和工作狂(和女強人)做朋友──因為他們沒空也聽不進去你的建議/心聲。

◎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

◎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

◎你們要靠主安息。我再說,你們要安息。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 神!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

◎好好思想三件人生最重要的事:上帝到底呼召你去做什麼事?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是什麼?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中,有哪些是可以存留到永恆還算有價值的?

◎簡單的生活帶來滿足的喜樂。簡單規律的生活帶來穩定美好的成長。

◎蟄伏跟深度的休息,對所有生靈都是必要的。

◎慢工出細活。

◎讓!慢!  對,【讓慢】!

耶穌總是有一個品格:不匆忙的迫切感!

我想登一座山峰,但我不能去跟隨一個(群)瞎子來領路。我若因此被歸類為「不合群的人」、「不和睦的人」或「被孤立的人」,那就任他去吧!我的安全感並不建立在人的/環境的肯定上,我真的不想跟著他們一起建造巴別塔。

反省:自我檢討──【在我的生活中,我並不允許自己活在錯誤中。但是,我有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不允許別人說我有任何錯誤。】成為一個能夠被建議的人,是一個多麼困難的事,這是一個偉大的特質。難怪有人說要成為一個「領袖」的基本條件之一是「沒有主見」。(寬廣的心才能海納百川,才能給人安全感,也給自己得釋放。)另外更要檢討的是,「我們通常『反對』『值得反對的事』,然而在反對的過程中,卻發現我們『支持』一些『不值得支持的事』。」

求主幫助我:能夠提供指導而不支配他人,給予鼓勵而不諂媚恭維,加以改正而不使人難堪。

俊昌再寫一封重要的補充信2007/10/29

首先,我要感謝好多個主內肢體給我的「熱烈回饋」,雖然你們的好意多出於擔心(擔心我是否和教會關係緊張,是否和牧者起了什麼衝突誤會,是否過得很不喜樂…,這些問題的答案當然都是No)。但其實這就是我一直以來的真心期盼,期盼能藉著書信的往來與 諸 君製造出一些屬靈對話,幫助我釐清盲點,導正我的錯誤,修直我的彎曲,甚至是能有一些「夠格調的專業對話」,然後臻至「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原文是磨朋友的臉)也是如此。」的境地。

其次,我要澄清一個很重要的事,我從來不想指名道姓去批評論斷誰,因此我也希望不要有任何人過度熱心的對號入座,誤解我在影射某一個教會或是某些牧師,代替他人請君入甕。我整理出一些idea,純粹是個人的默想反芻。近來我獲得主的恩典,能有機會跳出框架看事情,用不是當局者的身份思想許多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的狀況。如果你不認為我過於狂妄,我也許能容忍你把我高估成一位自由作家──如果這樣才不致令你陷入因人廢言的泥淖中的話。

再者,事實上我的一招半式並不能叫我安穩於動盪的世代中。有好多未經琢磨的半吊子想法,都是生疏的花拳繡腿,處於此階段的我是急需被教訓的。但願我能因著聖靈真理的修剪,使枝子結果子更多。

最後,我得自暴其短。我是誰?我是蟲!我何德何能竟然能夠領受偉大的信息?沒有,一點也沒有。我只不過是個略略瞥見雲彩的人,看了幾本書,聽了幾場道,受了幾個苦…,就把聖賢的忠告納為自己的靈糧,吃了他們的十全大補丸,強身又健體,因此雷克喬納、尤金畢德生、隆梅爾、卡森、魏樂德、麥拉倫、楊腓力、辛班尼、布永康、沈保羅、華理克、柯恩德、約爾歐斯汀、葉光明、章伯斯、邁爾、辛傑米、陶恕、亨利克勞德、約翰湯森德、鍾馬田、魯益斯、傅士德、邦茲、路卡杜、彼得魏格納、畢哲思、區永亮、謝宏忠…(太多了,族繁不及備載),這些屬靈導師就常常成為我的座上嘉賓,我所寫的東西不過是拾人牙慧罷了,千萬不要以為我是什麼先知,或是離經叛道者。

接下來,我可以補充幾句上一封信的說明了:

有人憂心忡忡的害怕我走向異端。其實我有三道防護網。一是聖靈的把關:這四年來(或說這二十年來,只不過前者更進深)我每天一直有美好的靈修生活。(原諒我,這件事我只能點到為止,免得我過於自高。)二是愛妻的靈:春江水暖鴨先知,她一直看見我的成長,也讚許我是個大丈夫好爸爸棒男人,每天她和我有最美妙的靈性互動。(熟知我愛妻的人一定知道她真是一個何等真誠的才德婦人!)三是你們:我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我知道你們一直會為我代禱,而且深知你們的信心乃是定睛在恩慈的主身上。

然後容我不改本性的辯論幾句:(對人不論斷,對事有判斷!)

  1. 請問,為何挪亞、耶穌、保羅、哥白尼、馬丁路德、約翰衛斯理、宋尚節、鄺健雄…,這些屬靈偉人都曾被當時代的人稱為走火入魔的異端主義者?但事實證明:終有一日,真理會驅走一切謊言!
  2. 謝宏忠牧師曾提醒我們一個警訊:「事奉教會化」!現今不少教會的走向已在不知不覺間引領會眾「事奉教會化」。約翰衛斯理曾說:「世界是我的牧區。」我們卻逆向而行「牧區是我的世界。」這兩者的差距是「東離西有多遠」,它們的不同就有多大。區永亮牧師也常導正我們:「服事是走出去,而不是進教會。」如果我們不能實踐職場宣教,非得叫人配搭教會/小組事工才是委身順服,那麼約瑟和但以理今晚可能會從聖經跳出來敲我們的腦袋,給我們當頭棒喝,希望我們能從昏睡中醒過來。
  3. 誰能告訴我「「小組生活等於肢體生活」(九年來,我持續的參加小組,然而我所得的結論是:只有小組聚會,沒有肢體生活──每週兩個小時的團聚,又要密集緊湊的進行四個W,頂多只能叫做「多參加一個聚會」,實在稱不上「肢體相交」。)?又有誰能說服我「沒有參加小組就會在肢體關係上萎靡」?請幫助我分辨「細胞小組是唯一的道路真理生命,而不只是一個好制度」!從頭到尾,我就不是在否定小組,作基督徒對我而言是一件單純又喜樂的事,我只想稍微檢討一下「不健康的小組/教會」,盼望有朝一日我們透過悔改,能邁向榮耀。
  4. 嚴厲的執行一些自以為是的觀念並不是件好事。例如:我們以為把一些穿著奇裝異服的人趕出教會,是在伸張聖潔之道;我們不歡迎雕龍刺鳳的紋身者來教會帶壞小孩子。但是約爾.歐斯汀牧師卻說:「與其看見他們以此裝扮出入不良場所、跑到馬路上去飆車砍人,不如看見他們坐在台下聽我分享上帝的愛。」聖經約翰三書9~10節說道:「但那在教會中好為首的丟特腓不接待我們,……有人願意接待,他也禁止。……」有一個小故事是這樣記載,美國著名的佈道家慕迪,在信主後不久,把一批在街上遊蕩的孩子帶進波士頓一間上流人士參加的教會。有些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會友因此對他很不滿意。當慕迪申請作教會會友時,委員會便請他「再多考慮,去禱告一個月」。他們以為慕迪會知難而退,不至於讓他們頭痛。但到了第二個月,慕迪又提出申請。委員會問他:「你有沒有照我們的建議去做,認真禱告?」慕迪嚴肅地回答:「我照著作了。」他們還想擺脫他,便問:「主是否鼓勵你加入我們教會呢?」慕迪說:「是的,祂告訴我,不要為你們的要求感到難過,因為過去二十五年,祂一直在試著進入這間教會。」

5.為何必須加入小組才能領到進天國的入門票?為何須得透過小組,福音的救贖才算整全?為何沒有進入小組的人就不可能得著豐盛的生命?…為何沒有委身小組的人就不被教會歡迎/就該照三餐被罵/就一直被否定、被排擠、被定罪?…我們和販賣贖罪券的人有什麼兩樣?我們一點也沒有比法利賽人更有義!兩千年前他們逼迫耶穌,二十個世紀之後他們的門徒依舊在教會橫行霸道。小組是為人而設的,人不是為小組而設的。

  1. 一個看見水壩有裂縫的人:他應該採取怎樣的措施?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我只不過盡一份心力想儘量去堵住破口。好不好,不要再鼓吹因小組稱義的論調了,可憐可憐我們吧!給我們一點仍然能去教會的安全感,給我們一點信仰基督的人性尊嚴。(約爾歐斯汀如何告訴湖木教會的人,他說:我們不會論斷你或責備你,只會張開雙臂歡迎你,在這裏我們衷心相信不論你過去如何,你永遠都在耶穌基督的手裏。我們的承諾是每次你走進這裏,我們保證會建造你而不是拆毀你,我們會專注於神的慈愛憐憫與良善,而非審判與定罪。當你跌倒時,我們會扶持你;在痛苦時,我們會安慰你;順利時,與你一同歡呼;得勝時,與你一同慶祝。)我所爭取的是為那些由於家庭、工作和身體健康等因素無法參加小組聚會的人說句公道話,在百般不得以之下我才勉強去揭穿國王的新衣──把屬靈的信仰寄生在事工中,把得救的恩典依附在小組上。

聖經上警戒我們:「然而,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嗎?」

末了我要摘錄幾段話:

一、          屬靈體驗(from the book 聖經遇見小故事 劉良淑編著)

司金納牧師曾說:「不要從我的講道來判斷我靈裡的情況如何。」這對所有服事神的人是很重要的提醒。其實,更當注意的是,我們不可以用外在的事奉來衡量自己的靈性,否則就會落入沒有神同在的服事。

安德森牧師深深體會到這一點。他服事主二十五年之後,發現自己忙於為神工作,卻沒有足夠的時間親近神。油箱已空,卻仍在飛行。這情形讓他頓時醒悟,需要多花一些時間照料自己的靈性,不能再一頭栽在事工裡。他想起一則古諺:「一個導遊無法帶人去自己沒有去過的地方。」反省之下,他承認,過去的讀經、禱告等所謂「屬靈的操練」,目的多在維持事工,而鮮少在供應自己的靈命。例如,禱告是為事工而求,讀經是在找講道題材。問題是,儘管自己靈裡很虛弱,可是事工仍舊能夠發展,因此,服事的人往往察覺不到自己的靈命有問題。這讓我們非常容易流於只是「為神工作」,卻沒有「與神同工」。(我們不該再問 What Would Jeses Do?而應開始問 What Is Jesus Doing?)經過深入檢討,他指出,服事神的人會陷入這種狀況,是深受社會上追求「成功」的價值取向影響。而忙碌所帶來的虛偽成就感,也會讓人漠視自己應該去面對的心靈症候。解決的辦法之一,是增加獨處的操練,在這樣的時間裡,只求專一面對神。

二、          重新打造你的教會(from the book新品種基督徒 麥拉倫著)

針對後現代基督徒,我們所需要的不是一個新宗教,而是一個新神學架構;不是新聖靈,而是新靈性;不是新基督,而是新基督徒;不是新宗派,而是在每一宗派中有新型的教會。

【我不是在懷疑上帝、耶穌,或是信仰,我是在懷疑我們對上帝的理解、對耶穌的看法,以及實踐信仰的方式。】

結尾:請你們接納我是一個施工中、正在成長的基督徒,一個平凡的人,以及一個充滿好奇又特立獨行的傢伙,天生就喜歡有所創新──或許也是有這樣的呼召。請為我禱告、鼓勵我、質問我,我相信你們所教導我的,遠比我所能給你們的更多。在這些切磋之下,我想自己所整理出來的東西若有什麼價值,功勞是屬於大家的。然而任何對我個人的指教──包括錯誤、缺失、無知與天真的想法,以及其他的魯莽和愚蠢,都應由我一個人承受。「如果我有絕對無誤的經文,然而我所有對它的解釋都難免有錯誤,那麼我至少必須隨時容許我的解釋被更正。」

現今這個階段,我們像裹在繭裡的蛹,在羽化的過程還沒有來臨之前,我們還不是振翅高飛的蝴蝶。然而,任何一種蛻變都必須從某處開始,我們越早開始越好。

附錄一:自我介紹

我也作一點稍微的自我介紹:這四年來,我們全家每天在晚上八點半就寢──刷牙、洗臉、晚禱加床邊故事(家庭祭壇),搞定這些,五口之家大約九點三十可以安然躺臥,進入夢鄉。因此,每早晨我可以在不被打攪的情形下,從容一小時靈修晨更,這四年所寫的靈修筆記已有一千多頁,每頁大約六百多字。因為睡眠充足,上班就精神充沛。下午四點多學生放學,我從來不加班──我深信那是因為工作能力不佳或工作分配不當所致。我秉持的原則是,在不影響家庭和健康的情形下,盡心盡力努力工作。下班第一件事是去黃昏市場買菜──結婚十一年來,三餐幾乎都是我下廚,我們很少吃外燴。回到家先幫三小孩沐浴,然後開始柴米油鹽醬醋茶、洗手作羹湯,每天都在過完整的家庭生活。週六早上是家庭禮拜時間。鮮少交際應酬,在正常情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